“这款像手表一样的仪器叫‘多导睡眠检测仪’,家长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儿进行居家睡眠监测。之后,医生可参考AI软件分析的监测数据,做出判断并出具诊疗方案。目前已经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推广使用。”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孙煜说,小孩睡眠不足会引起腺样体肥大,发现之后会去干预,干预之后睡眠质量会显著提升,同时,医生对患者的睡眠问题的诊疗时间大幅缩减。
这正是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学-实践-孵化-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的产物。4月22日,“教科人一体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第二站前往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调研DeepSeek、云深处科技创始人的母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致力于培养医工信交叉融合拔尖人才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近距离感受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的浙大模式。
目前以导师孙煜教授团队和以博士生王肃杰为代表,创办的杭州神踪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神踪科技在脑机接口领域迅速崛起,其多导睡眠监测仪市占率领先,经颅聚焦超声神经刺激治疗仪突破无创神经调控瓶颈,公司承担省级科研项目,产学研成果显著,还获得第九届互联网+金奖。
神踪科技CEO王肃杰说:“从实验室到场景落地,我们依托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优势,构建了一个‘医工融合创新链’,也得益于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实现成功的产业转化提供了‘需求适配、生态协同、政策共振’三方面的突破”。学院大力支持团队在神经工程等学科优势开展底层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搭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提供跨学科导师资源及市场化对接服务,助力其从实验室课题走向成立公司,实现从理论突破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科研闭环。
在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记者看到了会飞的机器人,该机器人是微分智飞(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产品,该公司是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校友、现任长聘副教授高飞创立的科技创新企业,联合创始人包括控制学院2011级本科校友刘志洋、2017级本科校友王英建以及控制学院博士后于欢,公司正致力于将空中机器人从单一行业产品进化为面向千行百业的“空天智能终端”。
浙江大学为微分智飞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高飞老师领衔开展的系列前沿研究课题,为公司核心技术体系的研发突破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控制学院强调的工程化思维,助力实验室成果快速实现产品化。在人才方面,公司核心团队及骨干中包含多位浙大校友,且持续吸纳优秀毕业生;在资源对接方面,学校在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公司还获得了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的配套资源;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公司设立浙大学生实习基地,已为20余名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形成“科研-产业-育人”的闭环。这种校企良性互动既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公司联合创始人、控制学院校友刘志洋说:“学校构建了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一批志同道合的校友骨干正为这些科研成果孵化落地而奋力拼搏。目前,团队正与浙大深化合作,在集群算法、智能交互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持续推动空中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主任侯迪波说,该创新基地有多个创新工坊团队,基地里的教师、学生,创业团队还有入驻的企业,在基地里面形成一个相互赋能、相互促进的“产学研创一体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