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浙中西部的金衢盆地,金华两头乌走过了1700多年的饲养历史,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是中国四大名猪之一,也是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优质种猪,最早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地方畜禽品种。
从风光省内外到陷入困境再到绝处逢生,两头乌产业发展起起伏伏。近年来,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该产业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今年,金华还出台了《金华两头乌猪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简称《条例》),共6章28条,主要从保护传承、产业发展、扶持保障等方面,赋能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3月28日,《条例》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通过。这是全省首部畜牧业地方性法规,将于5月1日起实施。
为什么要为“一头名猪”立法?
金华两头乌?又称金华猪,其体型中等,耳下垂,颈短粗,背微凹,臀倾斜,蹄质坚实。金华猪以早熟易肥、皮薄骨细、肉质优良而闻名,是制作正宗金华火腿的上等原材料。由于头部和尾部乌黑,所以正名是“两头乌”,也叫“熊猫猪”,一是因为猪的颜色和熊猫一样只有黑白两色,二是因为猪的数量少。金华猪的养殖非常繁琐,定期体检、排酸、屠宰方式均和猪肉的品质息息相关,成年猪一般不会超过140斤,大理石花纹般的脂肪高达4.2(最高级别是5),猪肉香气浓郁。

20世纪60年代,省内40多个县(市)都饲养两头乌,仅东阳、义乌、金华市区三地年饲养量连续多年在250万头以上。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华两头乌因饲养周期长、料肉比高、屠宰率低等因素影响,受外来高产猪种的冲击明显,保护与利用工作受到制约,与荣昌猪、宁乡花猪等优质地方猪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养殖规模逐渐萎缩。2002年初,金华全市仅3个单位保护着216头两头乌原种母猪和22头原种公猪,可以说岌岌可危。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两头乌产业振业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显示,两头乌猪种质资源一度濒危,种群规模严重萎缩。金华两头乌母猪从1980年6.7万头,降至2000年的不足1000头,公猪仅40头,濒临灭绝。截至2022年虽有所恢复,能繁母猪达到4876头,仍不及高峰时期的零头。
同时,火腿腿源严重匮乏,火腿质量受到影响。金华火腿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须采用金华两头乌及以其为母本的杂交商品猪的后腿作为原料。但前些年以金华两头乌后腿为原料的金华火腿仅占1.67%,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金华两头乌现有养殖规模与金华火腿产能之间差距悬殊。目前,金华火腿年加工能力400万条,而2022年金华两头乌后腿不足9万条。金华火腿保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者,经营主体缺少龙头,产业链条短板突出。金华两头乌产业经营主体弱小散现象明显,销售产品仍以鲜肉为主,其他产品开发较少。品牌培育力度不大,特色优势未能彰显。金华两头乌养殖、加工等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品牌价值尚未能转化为市场资源、经济资源。保护开发缺乏统筹,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金华两头乌保护利用缺乏系统的政策、机制保障,无论是保种选育、产品研发,还是市场拓展、品牌提升上都面临不少困难。
金华两头乌保护发展的现状,反映出与其他优质地方种猪保护利用工作上的差距,表现为系统谋划不足、声势氛围不浓、扶持力度不大,对保种等虽有不少财政扶持,但缺乏专项资金、金融、保险以及土地要素等全方位优先支持的环境。另外,政策扶持的绩效也有待加强。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品牌带动作用不足、产业配套体系不全等问题,制约了两头乌产业高质量发展。”金华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汪希燕说。《条例》从补链、延链、强链入手,积极推动两头乌产业创新性发展。
如何通过立法“链”出新活力?
近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头乌产业发展,组建工作专班,高规格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涌现新机遇。2024年,全市两头乌商品猪出栏超9万头,顺利实现3年内翻两番目标(2021年商品猪出栏1.99万头)。
万物种为先,种以优为先。《条例》要求完善保种体系,坚持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相结合,建立金华两头乌种质资源库。
享受财政资金支持的金华两头乌保种单位,应当制定并实施保种计划,确保保种群体的数量和质量。未经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以转让、遗弃、销毁等方式处理受保护的金华两头乌遗传资源。
《条例》强化科技赋能,要求地方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建立金华两头乌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种业企业采用基因测序、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选育金华两头乌新品种、新品系,同时建立产业人才引育机制,支持生产经营者与高等院校、中职学校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金华两头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农产品加工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一环。金华市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任祝苏武特别关注两头乌产品开发,他认为,振兴金华两头乌关键靠吃。两头乌猪肉皮薄骨细、细嫩多汁,口感香醇不腻,目前推出的两头乌肉麦饼、包子、粽子、肉肠、馄饨等产品,市场反映良好。

祝苏武说,《条例》鼓励和支持生产经营者开发以金华两头乌为原料的鲜肉制品、预制菜品、休闲食品等,推动产品精深加工,还鼓励行业协会制定金华两头乌菜系以及食品加工标准,组织开展厨艺大赛、美食文化交流等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也有助于提振终端消费、带动有效供给。
《条例》聚焦工艺传承、地标保护,积极推动两大历史经典产业互促互进、联动发展。其中明确,金华两头乌是制作金华火腿的优质原料,地理标志产品金华火腿应当以金华两头乌后腿及其二元猪、三元猪的后腿为原料,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传统工艺及质量要求。
金华火腿行业协会会长、金字火腿公司副董事长马晓钟认为,金华火腿品牌影响力事关金华整体影响力的提升。金华火腿独具特色的品质,关键之一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金华两头乌后腿这个原材料。做大做强金华两头乌养殖业,是保证金华火腿品质和提升火腿影响的基础。有《条例》护航,定能更好推动产业发展。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金华市养猪协会秘书长章红兵对两头乌猪产业有过深入调研,他表示,金华两头乌过去很有“名气”,本次立法,保护了金华猪的优质资源,也有助于发扬“熊猫猪”的品牌,满足消费者对“好肉”的要求,发挥金华两头乌的价值优势,实现产业振兴和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助推共富。
“我认为要强化‘科技、标准、质量’六个字。在保种育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业升级;在饲料营养、养殖加工、质量检测等方面,构建标准化体系,实现产品优质高效;在种猪品种、猪肉制品、延伸产品等方面,高度重视质量意识,提升品牌竞争力。”章红兵说,“我相信,通过科技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标准规范产业流程、通过质量塑造品牌价值,金华两头乌猪可突破传统养殖局限,实现从‘地方特色’到‘全国标杆’的跨越,最终形成‘品种优、品质高、文化强、效益大’的产业生态,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如何通过立法助推产业共富?
作为金华“土特产”的一张金名片,两头乌曾为金华老百姓的“菜篮子”“钱袋子”作出突出贡献。今年,我省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金华两头乌产业如何在共富路上发挥作用?
眼下正是春游好时节,在婺城区,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游客络绎不绝。这里颠覆了养猪场脏乱差的传统印象,两头乌在5G智慧养殖中心吃原粮和茶叶,喝山泉水,听音乐,好不惬意。
这个国际牧场摒弃传统“养猪卖猪”的盈利思维,以两头乌为IP形象,打造了集养殖观光、科普研学、美食体验、亲子趣玩于一体的乐园,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年营收上亿元,包括旅游收入、鲜肉收入和各类加工肉制品收入等。在其辐射带动下,周边村庄发展起餐饮、民宿、旅游业,促进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两头乌产业发展目前处于加快起势阶段,《条例》着眼农文旅融合,要求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强金华两头乌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利用,支持生产经营者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东阳横店影视城等资源优势,建设专卖店、展示体验馆,发展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推动两头乌产业与休闲观光、餐饮康养、研学教育、文化展示深度融合。
为了让生产经营者放心大胆干,《条例》要求保障金华两头乌产业用地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华两头乌畜牧业信贷支持,创新金华两头乌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发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和金华两头乌活体抵押等贷款品种,催生更多类似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的生动实践,以农文旅产业“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促进“农民富”,让两头乌产业真正成为利民产业、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