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山半水”的丽水,菌菇产业是刻进山乡农户骨子里的生计,每年3-5月,菌农们如同候鸟般开启“春耕模式”。温州银行丽水分行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多元需求,全面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建设,聚焦当地特色产业,不断延伸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迈出推动农民致富以及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产业痛点:资金链与季节锁的进退难题
景宁县澄照乡的香菇种植户林大哥蹲在菌架前,轻轻拨开覆盖菌棒的塑料膜,乳白色的菌丝已爬满木屑,像一片初雪。“三月接种菌种、四月养菌控温,等到秋天才能收菇,这大半年光买菌种、囤木屑就要垫进去10多万。”他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碎屑,身后的新冷库正嗡嗡运转,一个月前他还在为这笔钱辗转难眠。“春耳价格低,现在囤货最划算,但去年的货款到现在还没给我结清。”百里外的龙泉市,黑木耳加工户李大哥看着仓库里堆着成山的黑木耳苦笑道。香菇需“春养菌、秋出菇”,黑木耳要“春种耳、冬采收”,从菌棒培育到鲜菇上市,资金往往要沉淀6至8个月。
每年春、秋两季,菌农便进入"备战期":景宁菇农林大哥需一次性投入20万元用于升级冷库设备、采购菌种扩大种植规模;龙泉木耳加工户李大哥则要抓住原料低价窗口期囤货,动辄需数百万元周转金。然而,食用菌从种植到上市需数月时间,期间水电费、人工成本持续支出,账本上的“春汛”紧紧勒在菇农的手头上。“最怕两头挤,钱没捂热又得掏空,遇到倒春寒导致染菌,连翻本的钱都没有”这种“春投秋收”的周期,让许多菌农陷入“扩大规模怕风险,维持现状难增收”的困境。
破局之道:深调研与好产品的双重解法
3月,温州银行丽水分行紧扣食用菌产业“周期长、回款慢、季节性强”的脉搏,把“金融活水”引进菇棚,通过打造高质量的金融联络员队伍,定期走村串户,依托"三查三访"机制,深入了解农户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痛点与需求,为山乡食用菌产业全链条融资提供精准支持。
景宁支行金融联络员踩着春泥走进林大哥的家庭农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食用菌的种植周期、设备投入、价格波动,授信额度精确至每亩菌棚,当天完成20万元“温信贷”授信,三年期循环额度可随借随还,更匹配“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的种植周期。“贷款利率比我之前还要低2%,现在不用等香菇变现,马上就能升级设备了。”林大哥指着新建的冷库说,当得知林大哥同为香菇养殖农户的同乡临类似困境后,景宁支行当日追加21万元贷款,实现“发现一户、解决一片”。
除此之外,龙泉支行破解李大哥的资金链“青黄不接”难题的举措更具产业链思维。通过“三查三访”机制,温州银行丽水分行基于温信贷“丽农模型”将李大哥仓库里50万公斤的黑木耳干料以及往年的现金流水折算为授信依据,24小时内发放300万元信用贷款“还好有这笔贷款,关键时刻可以支撑我资金周转。”李大哥赶在涨价前完成囤货采购,新收的黑木耳正在恒温库中静待升值。
截至2025年2月,温州银行丽水分行已完成丽水全域九县(市、区)服务网络布局,依托"温信贷"特色金融产品,累计为1万余户山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达24.69亿元,通过深入探索区域产业金融特点,锚定本地农户客群,创新研发“茶农模型”“菇农模型”“梨农模型”等以支持农业发展为核心的机构自定义贷款模型,自主出台农户资产负债核定标准,破解农户融资痛点,大大提升了分行农户贷款的普惠性和优惠性,在浙南山乡中蹚出一条普惠金融实干之路。
通讯员 叶庆 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