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嘉兴市秀洲区国家高新区(高照街道)高家桥村的"幸福食堂"已飘起袅袅炊烟。550平方米的开放式厨房里,退役军人闫庆勇正带着他的“炊事班”战友们紧张备餐。案板上,每块东坡肉都被细绳精准捆扎成5厘米见方的标准方块,青笋丝如士兵列队般整齐划一,不锈钢台面上标有刻度的调料罐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

这位有着16年军旅生涯的老兵,从炊事员到炊事班长,再到代理司务长,将部队练就的“铁灶台精神”化作社区服务的温度。作为秀洲区拥军关爱协会会员,闫庆勇定期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军营开放日”活动,邀请现役军人家庭品尝军旅特色菜,让“军民一家亲”的传统在烟火气中延续。
2024年5月20日,由他牵头创办的高家桥“幸福食堂”正式营业。不同于传统社区食堂,这里主打现炒现做,60余种菜品根据时令动态更新。“东坡肉要焖足3小时,鱼香肉丝必须用郫县豆瓣酱炒出红油”。闫庆勇边说边指着明厨亮灶的操作间,那里悬挂着他根据军队《膳食营养指南》改良的“老年版”食谱。作为协会会员,他特别邀请营养学专家优化老年餐谱,将部队炊事标准与地方养老需求有机结合。

患有糖尿病的张阿姨惊喜地发现,这里的鱼香肉丝用代糖调味;做过胃切除手术的周爷爷则对特供的“高钙肉糜蒸蛋”赞不绝口。中午11点,食堂迎来“跨代同堂”的热闹场景:老人们刷着“敬老卡”,只需3元就能享受一荤一素的暖心套餐;年轻人用手机支付10元套餐。这种分层服务模式,恰如闫庆勇的“战场炊事哲学”:“既要保障主力部队,也要照顾特殊需求。”

泛黄的记账本上,每餐成本都被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尽管每餐都没有盈利,但闫庆勇坚持不涨价:“看到王老伯老两口每天来吃热乎饭,听到徐先生说带饭的微波炉终于'下岗',比赚多少钱都开心”。下午两点的班务会上,他仔细记录着老兵们的反馈:“周三刘奶奶反馈豆腐偏硬”“李爷爷建议增加杂粮比例”。作为协会会员,他还发起“老兵助老”计划,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累计行程超过2000公里。
如今,日均300人次的客流量让“幸福食堂”成为周边3万居民的“公共餐厅”。闫庆勇又有了新计划:开发适合牙口不好老人的软食菜单,将食堂打造成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夕阳西下,食堂玻璃窗映出他检查煤气阀的身影,迷彩围裙上“永葆军人本色”的字样微微反光。这位老兵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新使命:让每一缕锅气都饱含尊严,令每一勺羹汤都传递温情。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退伍不褪色,灶台也是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