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攀升,庞大的病患群体背后,是日均数亿次的胰岛素注射治疗。然而,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风险也在悄然蔓延——废弃针头引发的针刺伤与感染隐患。

一项调查[1]显示,仅有约21.9%的糖尿病患者会规范处理废弃针头。而胰岛素注射笔作为主流的糖尿病药物输送工具,其使用的针头有两个尖锐末端,若处置不当,更易造成针刺伤,给医护人员以及家属带来感染风险。《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就明确指出,安全型器械应当作为一线选择,注射笔用针头所有的针头端都应具有安全设计。
“传统针头在回套、拆卸环节存在较高的刺伤风险,即便规范处理,仍有护套脱落的隐患。”贝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张策介绍。针对这一行业痛点,贝普医疗研发团队历经3年攻关,推出了具有“双端防护”设计的“蜂鸟优+”一次性使用防针刺注射笔用针头。


“蜂鸟优+”与众不同的设计在于摒弃了传统针帽,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可以活动的安全护套,注射完成后,只需旋转上拉即可实现周向和轴向自锁,使针尖不再外露。这个“小心思”还带来另一个好处:省去了针帽回套的步骤,相比传统针头减少了2步操作,对于视力和灵活性减退的老年患者来说,是一大福音。此外,注射后反套护帽,让针头两端均被护套包裹,有效避免了针头在丢弃、处理过程中造成的意外刺伤。“看似不起眼的创新,却是贝普对生命安全的深刻回应。”张策表示,临床数据表明,“蜂鸟优+”能将针刺伤发生率从行业平均的15%降至2%以下,使针头规范处置率提升3倍。

“蜂鸟优+”的结构示意图 ,专利号CN201910117472.8
事实上,“蜂鸟优+”的诞生并非偶然。此前,贝普的“蜂鸟针”就凭借“0.18毫米针尖”“针管硬化技术”“8点受力微痛感”等创新点,成为胰岛素注射领域的标杆产品。回过头看,这一个个创新的背后正是贝普医疗“数十年磨一针”的持续向“新”突破。

贝普医疗目前已在国内布局160多项专利(含申请中)数据来源:温州专利年费智能监控系统
自2000年创立以来,贝普医疗始终专注于穿刺器械研发。凭借持续的创新投入,公司累计获得120多项境内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0项)、12项境外专利,构建起了从材料科学到智能生产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目前,贝普医疗针管年产能超100亿支,位居全球前五,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产品远销欧美,在德国安全针头市场的占有率更是超过50%。

从温州的一家小厂发展成为全球行业领先,贝普医疗用25年时间诠释了“工匠精神”与“创新魄力”。在糖尿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这样的“针尖革命”或许正是推动医疗安全进程的关键力量。正如其企业文化所言:“执着健康,善泽天下。”
[1]庄仕杰.糖尿病患者居家废弃针头处置和认知现况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1,(2):78-81.
(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