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春寒料峭,一层薄雾笼罩着大地中。在湖州市夹浦镇滨湖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杨彩云正伏案整理前一天走访记录,有些泛黄的笔记本纸面上密密麻麻记着“王阿婆媳妇快要生二胎了”“李大姐家的枣油桃急需采摘”“蒋阿姨的小孙子想去县城博物馆看看”.....当第一缕阳光射进窗口,她合上本子,离开工位活动了一下身体,准备着新的一天工作。这是她进入村委工作后一直保持的习惯。
2006年,原本与丈夫共同经营家庭纺织小作坊的杨彩云被村委聘为村妇女主任。村干部都认为她“热心肠,善于与人沟通”,是这个岗位的合适人选。一开始,杨彩云确实难舍自家小作坊,于是婉拒了。最后还是耐不住大家的软磨硬泡。杨彩云果然不负众望,20年来,她潜心工作,为村民解难题送温暖,令人敬佩。被村民还送她两个外号——妇女的“娘家人”、孩子的“爱心妈妈”。
今年三八节前一天,56岁村民殷女士经杨彩云引荐,在当地一家企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她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杨彩云:“杨主席,我的工作定了,谢谢你呀,我会好好干的。”殷女士坦言,自己因年龄偏大又无专业特长,找工作时曾多次被拒之门外。杨彩云不仅这次帮她找到工作,此前更是为她化解了一场婚姻危机。
两年前,殷女士因一些生活琐事与丈夫发生争吵,双方各不相让,婚姻濒临破裂。得知消息后,杨彩云与同事多次上门调解、劝和,对殷女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一再向殷女士表示,自己就是她的“娘家人”,只要她有困难,都愿意帮她解决。最终殷女士夫妻和解。杨彩云还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她引荐到一家企业打工。

滨湖村村干部反映,杨彩云每次下村走访,回来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都记得满满的。“只要我认为有价值,与工作相关的东西,都会记下来。”杨彩云说,从这些村民生活日常中,往往能找到自己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近几年,当地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陆续淘汰了一些“低小散”纺织企业,不少人因此失去工作,尤以中年女性居多。杨彩云在平时走访中,了解到很多人为此感到无奈与焦虑。为此,她深入了解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递交到有关部门,希望将这部分人也纳入政府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建议很快就被政府采纳。“100多个失业妇女在完成技能培训后重新找到了工作,不只是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啊!”说起这件事情,杨彩云仍然很兴奋。

滨湖村有一个特色“暑期小课堂”,至今已开办10多年。源起于杨彩云的一次经历。2013年一个闷热的午后,杨彩云下村走访时发现3个孩子蜷缩在出租房的小茶几上写作业,满头是汗。回村后她就琢磨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理想的暑期学习环境。
她与村里几名回乡度假的在读大学生达成共识,又在村委的支持下,利用村文化礼堂办起第一个暑期班,共招收了40多名小学生,有本村的孩子,也有外省来的“小候鸟”。学习内容从课业辅导到防溺水科普,以及一些地方非遗产品手工制作等。这些课堂既帮助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又缓解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这让杨彩云收获了“爱心妈妈的外号。

从老师的邀请到招生课程设置再到培训效果评估,暑期小课堂开办的所有环节,杨彩云都参与其中,付诸了大量心力。由于组织工作出色,2014年,杨彩云被浙江省文明办等部门评为“春泥计划”志愿者服务优秀个人称号。
“小课堂意义大,所以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如期开班。”今年请谁当老师,课程怎么设置,要不要扩大招生范围……距离暑假还有几个月,杨彩云说自己已在盘算着今年的“暑期小课堂”的事务了。
因为职责,因为善良,因为母爱……总之,杨彩云对村里孩子的事格外关心,她还主动与村中一名李姓小学生结对,对其进行帮扶。“这个孩子的遭遇很不幸,我也是个母亲,为他做点事情,我的心里好受些。我的家人也很支持。”
几年前,孩子爸爸意外死亡,妈妈因不堪生活重担回了外地娘家,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姐弟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一家生活全靠爷爷耕种的几田地收入来维系,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杨彩云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她多方奔走,不仅为爷爷奶奶申请了政策补助,还积极游说企业为给两名孩子提供资助。同时,自己还担负起学习辅导工作。她还利用工作之便,带着孩子参加一些公开的活动,给予其精神抚慰。“这孩子可能因失去亲人,有些自卑,多走出去见见世面,有好处。”杨彩云说。

在滨湖村党委书记沈飞的心目中,杨彩云不但有爱心,而且做事认真踏实,工作能力强。“交给她的每项工作我都很放心,她都及时又出色地完成。”同镇的父子岭村妇联主席沈耀提供了一份杨彩云的荣誉清单,也佐证了这点——履职20年来,杨彩云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先进或受表彰。
“我今年刚好50岁,明年就要退休了。如果还能留在村里工作,我将竭尽全力为姐妹们创业就业搭桥铺路,希望帮助她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杨彩云说,她早已把服务村民当作自己追求的终生事业。
通讯员 周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