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投资  -> 正文

创新协同机制 缓解融资约束

——《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分级”与“分轨”运行协同机制及政策 创新研究》书评
2025年02月27日 09:58:35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袁顺波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体系分散、效率不高、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徐攀(博导、教务处专聘副处长)等撰写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分级”与“分轨”运行协同机制及政策创新研究》一书,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分级”与“分轨”运行协同机制的创新思路,为完善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问题导向,直击痛点

  该书开篇即指出,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着“体系分散、功能定位不清、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其服务中小企业的效率不高,难以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作者通过对国内外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比较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为后续提出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理论创新,构建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该书提出了构建“分级”与“分轨”运行协同机制的创新思路。所谓“分级”,是指根据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不同层级,明确其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体系架构。所谓“分轨”,是指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型和融资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担保产品和服务模式,形成“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并行的运行机制。

  三、政策建议,务实可行

  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该书还提出了完善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包括: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为担保政策有效实施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策性融资担保的定位、功能、运行机制和监管框架,为政策体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优化体系结构,构建“分级”与“分轨”运行协同机制。明确各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功能定位,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体系架构;三是创新担保产品与服务模式,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开发差异化担保产品,探索“政银担”合作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增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可持续性。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该书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构建与完善“分级”与“分轨”运行协同机制,不仅为我国当前运行体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未来政策创新指明了方向。该书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数据翔实,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值得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广大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

[编辑: 陈路漫]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