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读《钱学森:他日归来》有感

2025年02月21日 10:33:43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

  【编者按】

  在科学探索的星空中,每一颗好奇的童心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辰。为激发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科普创作与传播能力,本报与多所中小学联合建设“科技小记者站”,并特别开设“科技小记者优秀作品选登”专栏,刊登科技小记者的科技报道、科普创作、科普读物读后感等优秀作品。欢迎科技小记者用文字传递科学的魅力,展现科技创新者的风采,向好奇心致敬,为科学探索点灯。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合上《钱学森:他日归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钱学森先生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传奇,是对祖国忠诚与奉献的壮丽史诗。

  钱学森,于我而言,是课本上“两弹一星”元勋的伟大形象,是一个象征着科学与爱国精神的符号。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钱学森的形象便从书页中鲜活起来了,他不再是那个距离我非常遥远的伟人。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怀揣炽热理想的逐梦者。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历程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学术天赋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在那个大师云集的学术殿堂,恰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面对复杂的空气动力学难题,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以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才换来学术上的突破。他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轰动,更为日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凭借扎实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攀上科学的高峰。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远渡重洋,踏上了美国这片陌生而充满机遇的土地,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在那里,他凭借着惊人的勤奋与天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短短一年就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然而,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都无法动摇他回归祖国的决心。这种不为名利所动、一心向着祖国的精神,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他让我明白,个人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财富和地位来衡量,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钱学森的回国之路是一场跨越山海与重重阻碍的艰难跋涉,其艰辛程度超乎想象,每一步都充满着斗争与坚守。钱学森向美国政府提出回国申请时,他的想法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直言:“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这简短却充满威胁的话语,瞬间将钱学森推向了危险的漩涡中心,也彻底拉开了他回国受阻的大幕。美国移民局开始对钱学森展开一系列无理的迫害,他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即便如此,钱学森始终没有屈服他坚定的眼神和不屈的意志。在祖国的不懈努力下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1955年,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同意他回国的通知。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历经五年的艰难险阻,他终于踏上了归乡的旅程。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中。他带领科研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他的无私奉献和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要像钱学森一样,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钱学森为榜样,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我国科技飞速发展,航天领域成果丰硕。嫦娥奔月、天问探火,载人航天稳步推进,高铁网络纵横交错,让天堑变通途,5G技术引领各行业创新发展,这些成就离不开像钱学森这样前辈的奠基。

  目睹国家日益强大,我的心中满是自豪。这份自豪催生热爱,让我渴望用自身所学投入到祖国建设中,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将前辈的爱国精神传承延续,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

  □ 浙大教科附属启文中学805班  杨泞暄  指导老师  朱芳莹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