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纪驭亚
浙江高等教育又将迎来关键一战。
眼下,教育部正在研究新一轮“双一流”遴选标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国家战略,能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已成为衡量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各省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迫切想要补上高等教育短板的浙江,频频发力。2023年初,浙江提出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196工程”,为高等教育发展按下“加速键”。同年8月,浙江又召开首次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逐校审议通过12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一校一策”方案,为高校打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通道。种种信号表明,浙江正探索一条加速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特色路径。
新路径上的浙江高等教育如何扬长补短?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交汇点,高等教育又如何发挥“龙头”作用,释放更多动能?
拉长长板
省属高校实现“零的突破”
前不久,2024年度全国重点实验室名单确定。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4所省属高校牵头申报的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位列其中。这也意味着,由我省省属高校主持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全国重点实验室一般由几家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同组建,汇聚国内各个重点学科领域最顶尖的科技创新力量,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科研导向。从公开信息来看,能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的高校,绝大多数是“双一流”建设院校。而浙江4所“双非”省属高校能够牵头申报成功,也正体现了高校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
例如,温州医科大学的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建设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申报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建设单位是复旦大学、河南大学。这些共建高校,无一例外都是“双一流”。
根据遴选规则,在原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仅有30%的实验室能通过重重审核筛选,申请成功。“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成功获批,表明了温医大在视觉健康领域是全国领先的。接下来,要继续拉长我们的长板。”温医大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说。
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国家重大奖项,是冲击国家“双一流”的关键核心要素,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补齐高校对科技创新贡献度不足这一短板。“随着由我省省属高校主持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陆续落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零的突破’,表明我省高校学科硬核实力增强,为加快建设创新强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出更重要的学科支撑和人才聚集优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蓝邓骏说。
补齐短板
11个设区市实现全覆盖
今年9月,衢州学院将迎来学校历史上首批自主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新生。
随着衢州学院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浙江11个设区市实现硕士点高校全覆盖,为省内高等教育版图补齐一块关键短板。
在最新的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里,浙江高等教育还有不少亮点。比如,浙江新增博士点较上一轮增长80.77%,新增硕士点居全国第二。浙江农林大学新增硕博点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共16个。浙江海洋大学首次申博成功就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在蓝邓骏看来,这些数据的背后,折射的恰是近年来浙江各高校学科建设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方面,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环。随着省属高校逐步形成优势学科雁阵格局,浙江高校冲击“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后劲变得越来越足。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是一个省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盘。浙江高等教育正逐渐成为科技人才创新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优势。
以衢州学院为例,新增的3个硕士点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契合,形成“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的特色发展路径。衢州被称为中国氟硅之都,该校材料与化工硕士点按需设置了氟硅精细化学工程、氟硅新材料工程和化工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三个方向,目的就是满足当地企业对氟硅领域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此次新增硕士点数量并列全国第二的台州学院,也正探索将育人科研嵌入地方产业。由博士、教授领衔,长期驻扎企业开展服务的“1139”科技小分队,已成为台州学院孵化本土新质生产力的一面金字招牌。
锻造新板
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版图悄然发生变革。“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被越来越多的省份视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种关键战术。
发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是浙江超常规推进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关键一招。蓝邓骏将高等教育赛道比作高速公路,他解释道,传统高校赛道“车流量”大、其他省份的许多“车”已领先浙江不少路程,浙江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超车”,非常困难。新型研究型大学赛道“车辆”总数相对少,且各省份的出发时间差不多。
目前,全国已经设立或“十四五”拟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共有8所,其中包含浙江的西湖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据公开报道,2025年杭州还将重点推动筹办“钱塘大学”。
可以说,在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一赛道,浙江暂时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且走出了社会力量捐资办大学的特色路径。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长助理、战略规划与发展部部长叶文明认为,从高校发展的社会需求来看,浙江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更先觉察到了人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高校也有着真正面向产业需求进行有组织科研、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内在需求,产教供需相互耦合,催生了校企联合育人、技术协同攻关、企业捐资助学和企业捐资创建大学等不同模式。
以针对新型高校的个性政策为例,浙江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文件,涉及到新型高校建校申报以及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叶文明说,现有国家政策对学位点的设置,遵循从本科专业到硕士点再到博士点的递进路径,从招收本科生到拥有博士招生资格,需要十余年时间。而省里的相关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支持新型高校加快培育和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新型高校争取了更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共性+个性”的政策供给优势,更推动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在新型高校的加速落地。2024年,西湖大学延揽了30位世界优秀科学家加盟,截至年末,该校博士生导师数量达到240人。国际化、年轻化的人才队伍,创造了19项原创性成果陆续产出并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上。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还有力驱动产业创新,带来颠覆性变革。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14名院士、51名国家级人才汇聚校园。
“总体来说,浙江已经形成了一种政府、社会、高校力量多元投入、多元共治的新型高校发展路径,这对于后续继续培育新型高校、建设高校强省是非常有益的。”叶文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