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农闲,调查害虫好时机。虫灾素有“南螟北蝗”之说,其中的螟就是二化螟,系我国一类害虫,危害粮食生产。为保障浙江今年能实现粮食产量“十年连增”的目标,浙江植保部门早监测、早分析、早部署,在冬季加强了二化螟越冬情况调查力度,针对二化螟虫量居历史高位、虫害偏重发生的结果态势,及早组织专家研判分析。
“二化螟蛀食水稻茎部,会让作物枯鞘和枯心,甚至点状绝收、整片成灾枯死,让农民遭受损失。”省植保检疫与农药管理总站有关负责人说,根据近年植保统计,2022年至2024年,全省二化螟的发生面积依次有824万亩次、884万亩次、928万亩次,呈现逐年加重趋势。记者了解到,这主要是冬季气温总体偏高、降水偏少的气候特点和目前作物品种、耕作模式适合,叠加害虫抗药性水平的不断增高等原因所致。
“不要惊慌,此虫,可治。”平湖市独山港镇的种植大户曹士国向记者坦言,去年因二化螟严重危害致水稻倒伏,他蒙受了较大经济损失。冬天在当地植保土肥技术推广中心专家的指导下,他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及时捆扎并清除田间的稻草和秸秆,并引进旋耕施肥播种机,通过粉碎稻桩、土壤深翻和镇压等手段,有效破坏了二化螟的越冬场所。调查中,他的田块虫源基数已显著降低。
接下来当如何?记者咨询有关农业专家,他们向广大粮农提出了“春耕期间全面灌水杀蛹”“4月上旬至7月下旬采取性诱剂诱杀”“释放赤眼蜂等天敌”“田间种植香根草等引诱植物诱杀”等具体可行的措施建议。
春耕备耕序幕拉开。今年,各地农业部门须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高智能分析研判和精准预报水平;推广应用交配干扰、性诱、灯诱等理化诱控技术和生态调控技术,降低虫源基数;坚持“狠治一代、挑治二代、重治尾代”、全年“抓早抓小”的防控策略;对农民加强宣传培训,做好科学用药技术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