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产业  -> 正文

浙江千亿县新江湖

2025年02月18日 17:46:38 来源:潮新闻 作者:金梁 夏丹 张源

  近日,随着各地陆续公布2024年成绩单,浙江千亿县(市、区)版图再次更新——

  自2013年慈溪成为浙江首个千亿县以来,诸多强县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凭借着县域经济独特的繁荣和活力,推动着浙江高质量发展。

  时至今日,浙江千亿县(市、区)已扩容至33个,超过全省县市区三分之一,比去年明显增加。

  新出炉的榜单有何变化,哪些县市区站上C位,这次扩容透露着哪些信号?

  01头部

  每逢新榜单出炉,排名变化最备受关注。

  2024年度千亿县前三甲,分别是余杭、鄞州和北仑,与去年并无差异,但实力却更为硬核:全部突破3000亿元。

  3000亿,曾一度是浙江县域经济的“天花板”。

  2020年,余杭GDP达到3051.61亿元,成为浙江首个超3000亿地区,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余杭一拆为二,与鄞州开启了“浙江第一区”争夺战。

  随着GDP突破3000亿元,城市综合实力、科创能力、财政收入大幅增强,其发展平台得以提能,城市视野更为开阔,产业愿景随之打开,这是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巨大财富。

  其次,再看剩下的前十强,分别是慈溪、滨江、上城、义乌、萧山、西湖、柯桥,体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

  其中,表现最出色的当属义乌。

  去年,义乌赶超柯桥,挤入前十强之列;今年,这座城市力压萧山、西湖、拱墅,一口气站上第七位。

  连续进位,在于不断创新贸易业态模式。

  从微观看,义乌生意好不好,市场人流最为直观,去年义乌国际商贸城日均客流量超22万人次,日均外商超3900人,均创10年新高。

  从宏观看,2024年义乌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6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通过横向比较,这个增速超过了进出口总额位列第一的深圳。

  第三,其他千亿县排名相对平稳,但也不乏有特别“出挑”的。

  比如,瑞安经济总量突破1450亿元,时隔12年全省排位重回第18位,为近十年最好排名。

  传统工业大县,受困于产业结构,突围往往不易。

  但瑞安通过工业厂房出租、数据得地、亩均论英雄等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8亿元,增长11.1%,创近十年新高。

  再如,钱塘区经济总量为1416.8亿元,同比增长5.1%,高于杭州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作为浙江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出道即高峰”,2021年GDP就超过了千亿,之后一路爬升,今年更是连升三名。

  钱塘区的“后劲”,源于底子好。杭州“八兄弟”中,钱塘规上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一,汽车产业、生物医疗产业一枝独秀,因此有底气喊出“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口号。

  02新人

  每年的千亿县榜单,另一个焦点是新面孔。

  今年入围选手多达4家,分别是奉化、江北、龙湾和富阳。

  对比往年,这样的扩容速度可谓相当快——

  2023年,平湖、南湖、宁海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2022年,临平从老余杭划出后,终于跨过千亿门槛;

  2021年,吴兴(包括南太湖新区)成为湖州唯一的千亿元县(市、区)。

  四位“新人”中,奉化和富阳在意料之中,龙湾和江北是意料之外。

  去年,奉化和富阳GDP均超过960亿元,只要保持增速不掉队,撞线千亿不在话下;龙湾和江北在920亿元上下,属于“跳一跳,摘到桃”这类,双双成为今年“黑马”。

  后者为何能提前晋级?

  全新的产业赛道,是龙湾加速跑的秘诀。

  近几年,龙湾引进和培育瑞浦兰钧、长江电子、麦田能源、伟明盛青等上下游协作配套企业,进而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

  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上楼,是江北的特色所在。

  作为浙江面积最小的区,空间非常有限,江北通过国资收购开发、企业自主开发、政府收储开发等模式,对工地用地进行“二次开发”,成功破解制造业企业投资扩产与工业用地紧缺矛盾。

  如今,浙江千亿县地区结构又发生变化:

  第一梯队是杭州和宁波,都是9个;

  第二梯队是绍兴、嘉兴和温州,都是4个;

  第三梯队是湖州、台州和金华,只有1个;

  第四梯队是衢州、丽水和舟山,暂时还未出现千亿县。

  其中,宁波最可能率先实现“全员千亿县”,发展相对较慢的象山与千亿县的距离已经不远。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所高级工程师柯敏,长期研究宁波区域经济。她认为,宁波几乎每个县都拥有海岸线,海洋特色鲜明,经济开放度较好,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几家外向型龙头企业和实力较强的经济开发园区,带动了县域经济整体规模发展。

  与此同时,宁波所辖县市区还与周边绍兴上虞、嵊州,台州临海、温岭等发达县域联系紧密,协同推进了都市圈域内汽车制造、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集群上下游协作配套,增强了经济发展粘性和韧性。

  03候补

  浙江千亿县的“彩蛋”,还在候补队伍。

  明年具备冲刺千亿实力的县市区不少,如GDP超900亿元,有瓯海、临海、秀洲、嘉善、象山、长兴;GDP超800亿元,有椒江、东阳、婺城、永康、嵊州。

  从预备队的地区分布来看,金华、嘉兴、台州的占比较高,衢州、丽水和舟山三地依然还要加把劲。

  按照2025年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瓯海、临海、秀洲、嘉善,只要保持与全省相匹配的增速,次年都有可能迈过千亿门槛。至于象山和长兴,只要够努力,同样也有冲刺成功的可能。

  这意味着,明年千亿县的扩容速度只会更快。

  怎么看待这两年出现的千亿县“爆发”现象?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认为,这是“市场活力+产业升级+制度创新+要素积累”的系统性成果。

  一方面,整体经济较为均衡发展。

  从过去的“一县一业”模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到如今几乎每个县域都有自己主导的产业集群和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民营企业不仅扎根本地并迭代繁衍出产业链群,为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核心支撑力。

  另一方面,头部区县拼创新拼实力更为突出。

  从过去萧山余杭之争、到后来余杭鄞州之争,再到如今余杭重新回归第一,区域排名的变化既有政策原因也有运气成分,但总体来看还是得拼创新这个关键因素。不管是技术革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有创新才有产业升级、才有快速增长。

  当然,观察千亿县也要向外看。

  在浙江隔壁,江苏今年迎来了第二座5000亿县级市,江阴实现生产总值5126.13亿元,几乎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总量相当。

  另外,昆山GDP达到5380.17亿元,继续保持遥遥领先。今年昆山新春第一会上提出,拉高发展标杆,跳出县域思维,敢于在更大的坐标系中与更强的对手比拼较量。

  可见,我们的标杆已经不想在县域竞争层面“躺平”。

  如何看待这种差距?

  涌金君采访了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通电话那天,对方正巧在杭州考察“六小龙”,聊起两地的县域经济颇有感触。

  对方认为,苏南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这是个客观现象,但也不宜夸大。江苏制造业要素禀赋相对完善,浙江则在数字经济、对外贸易方面更有优势,江浙县域经济可以相互借鉴,但禀赋各异应各扬所长。

  “就像我们这次来杭州考察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新兴企业一样,两地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差异化发展县域经济,防止‘内卷式’竞争。”陈柳说。

  事实上,强县之路,浙江即将开启新探索。

  今年,浙江将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强城,就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提升县城辐射带动能力。

  新一轮千亿县竞赛,会在你追我赶中各显神通。

  (记者 金梁 夏丹 张源)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潮新闻)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