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浙江的科技、金融领域留下了哪些深刻的足迹?科技金融时报评出了2024年浙江十大科技新闻、2024年浙江十大金融新闻,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01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号角吹响
11月22日,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吹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号角,明确提出做深做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两篇大文章,搭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和“桥”。
02 浙江省委科技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会
5月8日,浙江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认为,组建省委科技委员会对进一步理顺浙江省科技创新统筹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不断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研究部署了2024年浙江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省委科技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浙江省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和政策文件。
03 浙江“双非”高校首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浙江共有30项科技成果获奖。浙江工业大学凭借“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浙江首个由非“双一流”高校主持完成的一等奖。项目建成超大型海淡工程,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实现芯片超纯水分离膜国产化;解决过半头部药企药物高纯化难题。
04 R&D投入强度提前一年达到3.2%
10月2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浙江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已达3.20%,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6位。这意味着,浙江省已经提前一年实现了3.20%这一目标。在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中明确“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
05 浙江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花结果
4月1日,浙能兰溪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集成示范项目顺利通过72小时运行试验,标志着全国首个煤电碳捕集与矿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在技术上具备投产条件。
4月20日13时48分,秦山核电三厂2号机组操作人员将碳-14靶件缓缓移出重水堆堆芯。这是全球首批利用商用堆生产的碳-14,也意味着我国实现碳-14生产全面国产化。
4月23日,全球首个千吨级5-羟甲基糠醛(HMF)项目在舟山岱山新材料研究与试验基地完成中试,即将开始建设规模化生产线,标志着“5-羟甲基糠醛”这一生物质新材料在国内首次实现应用转化。
9月24日,由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孵化的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实现AR眼镜关键技术突破。他们用碳化硅代替传统的玻璃或树脂镜片,打造出极致轻薄的碳化硅AR镜片——单片重2.7克,厚度仅0.55毫米,比大家平时戴的太阳镜还要薄。
06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海底掘进
10月22日,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舟山侧海平面下42米深处,“定海号”盾构机成功穿越金塘岛海堤,由陆域段进入海域段掘进施工,这标志着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启“穿海之旅”。
07 浙产生物航煤首次加注国产商用飞机
6月5日,加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空煤油的国产大飞机C919,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平稳降落在山东东营机场。这是国产商用飞机首次加注生物航煤,由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用俗称“地沟油”的餐余废油加工而成。试飞成功证明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煤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
08 “创新积分制”扩展到全国试行
8月2日,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标志着“创新积分制”适用范围从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扩展到全国试行。此前,杭州高新区(滨江)率先启动“企业创新积分”工作试点,通过创新能力的量化评价为企业“画像”,进而精准对接银行融资,解决企业发展所需。
09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启动
3月27日,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暨产品发布会在宁波举行。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由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联合共建,未来将致力于人形机器人智能感控技术研究和整机系统研发。现场,创新中心发布了首款全域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领航者1号”及多自由度灵巧手,目前机器人可顺利完成擦桌子、斟茶倒水等简单动作,甚至还能调动全身表演“舞蹈”。
10 温州立法强化民企创新主体地位
2月1日,《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在温州市人大会议表决通过,这是全国首部“民营企业”和“科技创新”双聚焦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共六章33条,从能级提升、要素保障、平台建设、创新生态等四个方面,为温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01 浙江首次提出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
“加快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各类金融改革试点,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1月23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杭州开幕,并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9月20日,浙江省委金融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再次对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作出部署。
02 五大专项行动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
6月,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浙江证监局、省地方金融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的通知》,聚焦浙江省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在全省开展科技金融能力提升、绿色金融优化示范、普惠金融深化提升、养老金融扩面增效、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五大专项行动。
03 浙江省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见成效
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满一年,累计办理试点业务超100万笔,业务金额超千亿美元,叠加全国版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一揽子政策,共计争取17项外汇管理新政策,涉外企业跨境资金收付更便捷,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更灵活,有力支持了浙江高能级开放强省建设。
04 金融案件收案数创五年来新低
12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向社会发布《2023年浙江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报告》及十大典型案例。《报告》显示,浙江法院金融审判工作呈现出收案数持续下降、收案数地域差异大、主要案件类型稳定、部分案件收案波动明显、金融领域涉诉集中度高、结案标的额和结案时间双下降等六大特点。其中,收案数为五年来最低。
05 首次统筹全行业力量开展“3·15”维权
“3·15”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联合浙江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浙江证监局、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次统筹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全行业力量,共同开展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活动,深化“做金融明白人”浙江金融教育宣传品牌。
06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在杭落地
10月8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在杭州落地,工、农、中、建、交五家AIC齐聚一堂,与对应的市区两级国企签署合作协议,意向落地规模达900亿元。这意味着,在杭州,上述5家投资公司可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资,科创企业也由此获得银行系耐心资本的进一步支持。
07 杭州创新基金组建规模破千亿元
截至10月底,杭州创新基金组建规模达1008.12亿元,其中撬动社会资本超700亿元,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取得了新进展。杭州创新基金成立于2021年,主要面向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领域,服务杭州产业生态圈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08 嘉兴发布全国首个科创金融地方标准
1月15日,嘉兴市发布全国首个科创金融领域市级地方标准——《科技支行评定规范》,对科技支行评定的基本条件、评定指标、分值计算、评定结果等内容进行了细化,进一步规范了申报、审核、评估认定等程序,为推进科技支行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技术参考。
09 全国首单水利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
11月8日,银华绍兴原水水利REIT(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敲钟上市,标志着全国水利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第一单正式落地,为水利领域基础设施投融资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是水利投融资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全国层面有较好的示范效应和复制推广意义。
10 普惠金融助力丽水乡村振兴
丽水以“金融+产业”“金融+生态”“金融+共富”融合创新,结合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首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等重要机遇,加快普惠金融推进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存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速全省领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5年位列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