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平衡保护与防控,减少野生动物“肇事”

2024年11月21日 12:20:5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金 凤

  11月18日,黑龙江七台河市勃利县长太村发生老虎进村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伤人的讨论。而在此前,野猪也引发了类似的关注。频繁出现的野猪“肇事”新闻,让人们思考,如何科学防控野猪致害,又该如何平衡保护与防控的关系。

  野猪致害并不鲜见

  此次进村伤人的老虎疑似东北虎,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龙江省林草局表示,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黑龙江省各地东北虎出现频次逐渐增多,应做好其防范与保护工作。

  而频繁“肇事”的野猪,其“身份”几经更迭。2000年,野猪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但在2023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野猪被调出该名录。

  根据国家林草局在今年1月披露的数据,野猪数量达200万头,已不存在生存威胁。中国动物学会行为学分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忠秋团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野猪的频繁活动。

  “我们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后山布设了5台红外相机,监测那里的野生动物行为学特征。结果我们每月都能监测到野猪,而且它们全年都会出现。”李忠秋说。

  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一位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江苏监测到的野猪大约一万只,野猪致害发生地区集中在江苏的丘陵地区,例如南京市江宁、玄武等区,以及镇江市句容市、丹徒区、润州区,无锡市宜兴市,常州市溧阳市等地。

  野猪致害在全国并不鲜见。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金崑指出,目前全国有26个省(区、市)857个县区存在野猪致害的情况,但各地的情况不同。野猪致害在农村主要是破坏农作物、药材林果等,在城乡接合部主要是威胁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野猪泛滥原因何在?“最近15—20年,随着我国森林、植被、动物保护举措的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植食性动物越来越多,它们为肉食性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野猪的食性广泛,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李忠秋说,长期以来,野猪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捕杀受到严格限制,再加上它们在人类活动密集区缺乏虎、豹、豺、狼等天敌的制约,野猪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科学监控野猪轨迹

  当野猪不可避免地闯入人类生活区域,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不速之客?

  首先是对其进行监测。采访中,多位专家介绍,目前,业内主流的野猪监测手段为红外相机监测、无人机热成像监测和野外踏查。基于这些手段提取的数据,可以为决策机构调控野猪的种群结构提供参考。

  野猪种群调控依据在我国有章可循。《防控野猪危害工作技术要点》显示,根据我国南北方自然条件差异,建议在南方丘陵地带种群密度按2只/平方公里的标准控制;对北方地区,种群密度按1只/平方公里的标准控制。具体猎捕量应在调查掌握上述区域野猪种群实际密度的基础上核算。

  抵御野猪来袭,学者们也在因地制宜探索解决方案。“人与野猪的冲突主要在于农作物。”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副教授刘丙万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农作物,他曾带领学生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开展野猪农田危害的防控。他们在野猪进入农田的路上,播放东北虎的声音、布设东北虎的粪便,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在防控范围内驱离了野猪。

  目前,国内多地都在积极探索野猪致害防控策略。例如,江西省研发野猪电子限制器设备和野猪自动猎捕远程监测管理系统;福建省将野猪防护设施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推广修建干壕沟、金属围网、围墙等物理隔离措施;陕西省统筹建设脉冲电围栏、阻隔栅栏、植被隔离带等隔离防护设施以及配置红外感应、影响联动影像预警设备。

  金崑说,为防控野猪致害,各地招募了专业的护农狩猎队伍。这些队伍经过专业的培训、安全教育后,才能依法依规对致害的野猪进行捕猎。“狩猎队伍不能到自然保护区猎捕,也不能在禁猎区和禁猎期猎捕。”他说。

  数据共享改善防控

  在开展野猪致害防控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平衡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学实验师包浩然建议,可以在农田旁建设防护网,在县道旁建立野生动物的迁徙廊道,为它们留出一定的生态空间,也可以在高铁沿线布设防控野生动物的护栏。

  李忠秋建议,在野猪常出现的区域,避免堆放垃圾,并告知路人禁止投喂野猪,与野猪保持安全距离;而在农村,则可以在农田附近设置红外报警灯。

  “虽然野猪已经被调出了《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野猪任意捕杀。”江苏省林科院生态所正高级工程师丁晶晶说,狩猎者捕猎野猪虽已不需要再办理《狩猎证》,但依然需要专业人士在各地规定的非禁猎时间和范围内狩猎。

  在李忠秋看来,野猪的生态价值不能被忽视。“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野猪是虎豹豺狼的重要食物来源。另外,野猪的活动范围大,它们奔跑过程中会裹挟许多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野猪拱地的过程中,会落到土壤里,带来当地植物的更新。野猪也可以为其他动物提供新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它们拱地中翻出的昆虫,为鸟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而这些坑在雨后会形成一个个水坑,又会吸引猴子、鸟来喝水,黑熊来洗澡……”

  李忠秋认为,想平衡野猪致害防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要充分了解区域内野猪的年龄结构、种群结构、年均增长率等数据,以判断野猪的种群是否稳定。

  这与刘丙万的想法不谋而合。刘丙万认为,目前国内用于监测野猪活动的红外相机覆盖面、监测频率还有待提高,监测数据也基本散落在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或者各个省的主管部门。此外,全国的野生动物普查周期很长。他建议整合全国的野生动物种群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开放共享,用于野生动物科研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这些监测数据的作用。

  

  

[编辑: 陈路漫]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