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保俶观察 | 乐见科研多些“误打误撞”

2024年09月03日 09:13:35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逯海涛

  一款新型催化材料浸在碱性水中,像盛开着层层叠叠绣球花的表面源源不断地产生气泡。近日,西湖大学创造电解水制氢催化剂新纪录,成功合成可用于电解水制氢的非贵金属催化剂——CAPist-L1。“双碳”背景下,碱性电解水制备绿色氢气是调整当前能源结构的重要一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电解水制氢领域的重大突破,竟然来自一次实验中的意外。该团队在制备过程中误将乙醇当作去离子水使用,反而使得在泡沫镍上生长出的催化剂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在中外科学史上,这样的“误打误撞”并不鲜见。比如,发现X射线的伦琴说,他是“偶然发现射线穿过黑纸的”;再比如,青霉素同样是由于研究者的失误而偶然发现的。科学研究的路上,“偶然”和“必然”间有时仿佛量子纠缠般的“玄学”,让人捉摸不透。

  这样的例子再次给了我们科研创新不拘一格的独特启示。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当我们在尝试用已知世界来理解未知世界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身处旧的知识框架及其塑造的思维定势之中。要想从内到外打破知识权威这个“复杂集合体”,并非易事。天地宇宙如此之大,我们人类已经洞悉的领域可以说只是沧海一粟。巨大的未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如果仅从人类的固有知识、经验和方法出发,很难打开通往新知的大门。正如8月18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其院长梅赐琪所说:“在学习这种复杂集合体的同时保持逆转它的意愿,可能是伟大进展得以出现的前提。”

  知识创新,“偶然”是多么重要。并不是说固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就应该完全抛弃,不着边际地去“误打误撞”。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科学家永远都不会知道一个绝妙的科研想法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只有夯实足够厚实的知识地基,才能进一步向知识的深处和复杂处奔去。

  无数科学家正是保持开放的意识,对“不可能”和“偶然性”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为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科学史上,当某些重大发现公布之后,常有一些科学家后悔莫及——他们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可惜未予注意,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克鲁克斯和勒纳德都曾发现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的密封照片被感光的现象,却没有重视。而伦琴并没有固守陈规,及时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偶然发现”。拥抱“偶然”,就要时刻准备跳出思维窠臼,突破“俗谛之桎梏”。

  “偶然”是给“有准备”之人的礼物。数学家华罗庚曾这样说过:“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怎么算是有准备?从古往今来的事例来看,具备哲学素养,深刻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偶然性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是许多科学家为我们作出的示范。另外,广博的知识背景、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将帮助他们最终完成上天眷顾的“临门一脚”。

  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我们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而这一切都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期待科学研究的突破,乐见更多“拥抱偶然”。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