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合肥脑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磁共振影像处理软件,成功获得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安徽省首个脑部相关影像分析软件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
合肥脑纹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安医大”)首批科技成果赋权转化项目公司,由安医大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汪凯教授、季公俊副教授科研团队,于2022年以“一种卧式经颅磁刺激导航定位装置”等4项专利作价入股成立。
这是安医大施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医大深入探索“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积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支持推动成果转化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重要路径。为了让科研人员敢于转化、乐于转化,安医大先后出台《安徽医科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下书架、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安医大科技处副处长李洋介绍,学校修订完善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聘任、项目评审等方面加大成果转化绩效权重;同时,探索设置专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岗位,将转化成果数量及收益、孵化企业数量、企业产值、带动就业等指标纳入成果转化人才职称评定体系等,全方位保驾护航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不断完善尽职免责体系,实施权属激励改革,在确保国有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科研人员的收益比例。”谈及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和激励政策,李洋举例说,“比如,学校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时,可将不低于70%的权利授予成果完成人,对就地转化的成果可以达到80%。”
作价入股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之一。但很多科研人员往往存在着担心创业失败等顾虑,不愿意以该种方式转让。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汪凯、季公俊的科研团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像其他人一样,季公俊也有不少担忧。“但是学校在成果产出、管理和转化等各环节给予全方位保障和激励,让我们吃了‘定心丸’。”季公俊说。
2023年以来,安医大获得发明专利96项、科技成果转化16项,转化金额672万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贴心服务助力企业成长
除了政策保障以外,安医大还积极牵线搭桥,为季公俊团队引来了可靠的项目投资——合肥市种子基金。
“合肥市种子基金管理机构是由合肥市科创委受合肥市委、市政府委托成立的机构。能够经过层层筛选和考察获得基金支持,这是对我们项目的极大肯定。”季公俊说。
为了帮助成果转化的企业快速成长,安医大还规定“经学校认定的优秀科技成果,在学校各附属医院临床试验基地开展临床试验的,可优先予以安排开展,并享受一定的费用优惠政策”。
“作价入股这种方式增强了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企业的黏性,使研发期间的技术交流沟通更加便捷。”季公俊表示,只要项目孵化成功,从长远发展来看,收益会比较乐观。
此外,安医大成立了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为科研团队提供“一对一”对接服务和指导。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杨润怀教授便是受益者之一。
杨润怀所在的医疗机器人与精密仪器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医用智能柔性驱动机构与传感研究,该团队与袭常医疗科技(合肥)有限公司针对市场对体内自然腔道测压导管需求,开展成果转化研究。
“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在专利评估、校内办理流程以及公司对接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杨润怀说,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示期刚过几天,该公司就和科研团队正式签署了成果转化协议。“基于透明生物材料柔性力触觉传感器、敏感元件及其制备方法”这一专利得以顺利转让。
“我们将继续锚定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聚焦国家战略、加强原始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安医大校长翁建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