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创新  -> 正文

探索“先用后转”新模式 常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步入“快车道”

2024年07月26日 11:06:32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叶琴

  作为浙江省首批山区26县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试点县,常山县深入推进科技成果“先试用后转化”新模式,聚焦县“五个一”特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匹配度差、风险性高、承接力弱、转化率低等难题,依托浙大衢州“两院”、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上海大学常山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探索产权资源“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需求方与供给方“双向奔赴”,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目前,已落地科技成果85项,惠及企业45家,增加企业产值超2亿元。

  科技服务“下沉”,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高位推动做好广泛宣传。夯实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政策宣传力量,固定每月27日为爱企服务日,通过开设“爱企大讲坛”、组织科创委成员单位下沉服务等方式,集中开展“先用后转”政策宣传。聚焦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试点县建设,梳理政策包,组建小分队,分组常态化联系全县186家规上企业,有效提高政策知晓率。一年来,全县共明确“爱企联络员”323名,已开展助企科技服务2250余次,科技小分队开展政策宣传500余人次。

  高标推进凝练需求清单。发挥油茶和精密基础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高能级平台作用,组织专业力量赴“五个一”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一次需求征集。依托浙理工常山研究院等平台阵地资源要素,邀请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专家团队和人才发展集团深入企业车间开展走访调研,召开院企座谈会,及时掌握企业科技成果需求,梳理“产业共性+企业个性”两张需求清单。截至目前,油茶和精密基础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开展技术攻关、需求征集等企业服务2300人次,梳理轴承、纺织、造纸等主导产业共性技术需求18项。

  高效落实加快供需匹配。依托轴承、信息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科技特派团攻关帮扶组,发挥特派团多学科、跨部门的组团优势,按照产业需求“一月一例会”推进机制,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定期安排企业代表参加科技成果学术报告会,召集企业代表赴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推动企业所需与科研方向精准匹配。目前,已组织15家企业与省内高校签订17项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协议,科技特派团与4家企业完成项目合作签约。

  技术持有者“下沉”,加快成果高效落地

  提高科技成果供给,打破“不能转”壁垒。有效推进油茶、精密基础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综合体建设,深化校地合作,先后落地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上海大学常山产业研究院和浙江科技大学、衢州学院转移转化中心,促进高校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县域特色产业主导企业“生产线”,做大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成果池。两大综合体已集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30余家,累计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

  强化技术服务指导,破解“不会转”困境。发挥浙理工常山研究院、上海大学常山产业研究院等作用,提供专利落地和技术咨询顾问服务。召集专家学者、“周末工程师”等高端人才,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小组,一对多联系县内20家重点企业,分组深入企业开展“车间问诊”活动,通过提供科技成果试用、生产环节改造、技术参数评估、实操人员培训等服务,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落地。在轴承产业推广“先用后转”,实现轴承模具使用寿命从原来的2小时平均提高到6小时。一季度,面向主导产业,先后开展博士入企服务60余人次,开展项目合作3项,完成专利签约32件、落地产业化项目1个。

  强化集成联动效应,化解“转得慢”难题。面对企业因成果不足造成平台培育不够门槛、科技项目申报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将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和企业研发平台培育和项目争取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科技小分队动态跟踪企业“先用后转”进展,做到成果转移一批,研发平台培育一批,放大“先用后转”连锁效应,促进企业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如“可拆卸环道式单相流冲蚀试验装置”等专利在浙江中精轴承有限公司免费试用,加快企业开发中小型轴承表面质量可视化检测系统进程,企业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认定。“一种织物的三维立体纹样设计方法”等专利由浙江灿宇纺织有限公司免费试用,加快功破企业技术难题,助力企业获批省“尖兵领雁”项目1项。截至目前,在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成功转化运行科技成果23项,帮助企业解决智能车间改造、轴承性能提升、模具寿命延长等技术难题52个,转化发明专利19个。

  政策资源“下沉”,完善权益保障链条

  政策支持到位。出台科技新政“十条”,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科技成果应用初期和转移转化的成本,解决企业想用不愿转问题。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加入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大军”,提供购买科技成果补助,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按技术合作费用的60%给予补助,政策实施以来共计补助企业资金500余万元,惠及企业20余家,有效降低企业技术合作成本。

  保险保障到位。针对企业“想用”专利,但因可能存在的试用过后不愿“买单”仍私下试用,导致高校“不敢转”难题,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收益保障机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支付宝”。推出科技成果转移支付险,保险费可用创新券给予补偿,补偿额为企业实际投保费用的80%,激活高校院所输出成果意愿。对科技成果转化短期不明显的,提供延长免费使用期限服务,真正让企业愿意用、想购买、真收益。目前,共为7家研究院、高校进行参保,帮助5家企业延长科技成果免费试用期限。

  引培专业人才。加快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采用“自主培养+柔性引进”方式,支持重点企业、科技中介、高校研究院和高层次创业者等领域专业人才加入技术经纪人队伍,壮大既有科研背景又懂商业运作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两年来,共组织企业、中介、高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40余人参加省、市技术经纪人和创新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专业资格。常态化开展“博士入企”工作,柔性引进30余位硕博专业人才入驻20余家企业开展成果申报、技术咨询等专业指导,技术人才发挥“黏合剂”作用,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获取“两难”困境。叶琴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