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祖孙三代九进故宫修复文物,何福礼讲述竹编技艺的殿堂故事

2024年06月24日 11:10:56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萧江 吴优赛

  6月21日下午,正是夏至时节,由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十期《浙中故事会》在义乌市城西街道办事处举行。

  本期《浙中故事会》邀请了义乌籍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先生和他的儿子、东阳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红兵,一起讲述他们祖孙三代九度九度进京修缮故宫文物的故事。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来自民间的竹编工匠,过去想都不敢想,能到故宫里参与文物修缮工作,这是我60多年竹编生涯里最重要的使命任务。”已经年届八旬的何福礼精神矍铄,讲起话来不紧不慢,他的东阳方言中带有浓重的义乌口音。

  何福礼说,自己就出生在义乌东河,也就是现在的城西街道,15岁那年跟随师父到东阳竹编厂学艺,从此与竹编结缘。那时候,东阳竹编厂主要制作面包篮之类的日用品。竹编用的篾丝细如发丝、柔若绢布,整个编织过程比织布还要慢,比绣花更费劲,非常考验人的眼力、手力和耐力。他知难而进,谨遵师父教诲,严格要求自己,夜以继日勤学苦练,手艺终于日渐娴熟。

  多年来,何福礼创作了许多竹编精品,还主动将竹编艺术融入生活。日常所用的水壶、竹篾、竹篮、竹篓等,他编了几十年,他还将竹编工艺延伸至紫砂壶、家具、配饰等物品上,精编的手拎包成了众多时尚人士的搭配新宠。

  几十年来,何福礼独创多种编织手法,一系列作品轰动业界,其主持编织的《九龙壁》获百花奖珍品金杯奖,《望月楼》获国际艾琳金奖,这两个奖项均为行业内最高殊荣。1997年香港回归,舞龙是一项重要仪式,何福礼受邀带队特制竹编作品《工艺长龙》,全长达2500米,需要4000多个成年人共同舞动,创下世界最长舞龙吉尼斯纪录,其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竹子博物馆等权威展馆收藏。

  何福礼父子与故宫的缘分,要从2004年说起。那一年,故宫着手修复倦勤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竹编名匠,并开出了3道考题:鱼鳔胶怎么做?“反簧”雕刻怎么做?竹丝镶嵌怎么做?三道考题,他都轻松过关。时任故宫科技部主任曹静楼宣布何福礼考试满分,获得修复故宫的资质。

  当时很多人说:“何福礼中皇榜了!”

  何福礼认为,故宫里的作品,出于当时全国最顶尖工匠之手,能被选中去故宫参与修缮,就是对东阳竹编技艺的一种认可,所以自己一定要认真对待。

  自2005年起连续五六年,何福礼都带团队前往故宫参加修缮工作,他用濒临失传的"竹丝镶嵌"和"竹簧雕刻"等技艺,修复故宫最精美的建筑"倦勤斋"。其工艺被誉为“让人大开眼界”,被誉为“天才的艺术家”,大大提高了“百工之乡”东阳的知名度。

  何福礼说自己一生的主题,就是如何做出更精美的东阳竹编。从少年,到白头,择一事,终一生。

  回顾9次故宫修缮的经历,何福礼有些感慨地说:“挑战还是蛮大的,有的地方几乎没有样本,只能完全根据各种资料图片进行推测,修旧如旧。但只要去努力,最终都能克服。”

  他印象最深的,是牛骨封头。他头一回见。200多年过去了,戏台子多处破损,隔离栏的竹子断口处,古人用油光发亮的牛骨封头。这样的牛骨封头,原先有上百个,现在只剩3个。

  何福礼四处找牛腿骨,把硕大的腿骨打磨成近百个薄薄的如纽扣般大小的牛骨封头。回故宫套上一看,严丝合缝,专家一拍板:就它了!

  再比如修复一幅《百鹿图》,图上的“万”字一眼望不到头,修复起来需要很大的耐心。图上还有100只鹿,形态各异,有老鹿,也有小鹿。好比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会一两种还不行,你得都会编。”

  面对困难,何福礼从不退缩,他说:“我像是进京赶考一样,原先是大学生水平,现在博士都毕业了。”

  去故宫修复文物,不能使用明火,为此,何福礼把吸了几十年的烟瘾也给戒掉了,他说,做事情就是要有毅力和坚持。

  2023年10月,是何福礼团队第9队去故宫修复文物。相较之前八次,这一次,一行九人,祖孙三代齐上阵,主打的关键词就是“传承”。

  虽然是第九次去故宫了,但临行前的材料准备工作,老人是一丝一毫也不马虎。篾丝早已削好,细如发丝、柔若绢布,部分作了碳化处理,易于保存。

  九次入故宫,何福礼团队相继完成了倦勤斋、符望阁、矩亭、延趣楼等修缮工程,并修了故宫里的一些家具。

  何福礼说,像倦勤斋这样的建筑属于乾隆的花园,是乾隆给自己退位后养老用的,乾隆六次下江南,对江南的民间工艺很认可。因此,在他的花园里,大量采用了南方的民间工艺,如内檐装修的隔罩就用了竹丝镶嵌工艺。

  何红兵说,自己和父亲一样,也是参与了在故宫文物修缮的工作。在他看来,故宫的文物修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己和孙辈,还有工作室的其他同事都会传承父亲的使命和责任,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竹编工艺、喜欢竹编工艺。

  现场,多位嘉宾与观众还与何福礼父子就非遗传承、竹编工艺的民间推广展开了互动。大家认为,何福礼这样的大师,集中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何福礼的作品常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这是东阳的骄傲,也是义乌的骄傲,更是金华的骄傲、浙江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在何福礼的家乡——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如今开放有一座何福礼竹编艺术馆。这里陈列着的一件件竹编艺术品,工艺精美、栩栩如生,它们就像一个个生灵,与时空对谈,为岁月增辉。

  (萧江 吴优赛)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