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深山里撒下一片科学的新绿

2024年05月27日 19:14:00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江英华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科普就是在人们的心田播下科学的种子,等待长满启蒙的绿芽。

  浙江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永平,20多年来在磐安山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带来新观念,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播撒下的科学种子如今绿芽已爬满山坡田野。

  在不久前结束公示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里,吕永平榜上有名。

  从无到有普及新品种

  5月21日,随着汽车盘旋而上,记者来到了海拔500多米的浙江省磐安县尖山镇,气候顿时比山下凉爽了许多。放眼望去,土地披着新绿,三三两两农户在地里劳作。这些刚冒头、刚抽芽的嫩绿里,就有吕永平来到尖山镇后为当地引进的红爪姜,如今已蓬蓬勃勃发展到近300亩。

  吕永平是磐安人,2003年,20多岁的他抱着反哺故里的愿望,作为浙江省第一批科技特派员来到磐安县,开始了自己的乡村科技推广和科普之路。

  第一站是大盘镇。吕永平发现这里的人喜欢种番薯,番薯一个比一个种得大,但是这些辛苦种出来的大番薯口感、形态不符合市场需求,当地人将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为食粮,大部分作为饲料用来喂猪,基本没有经济效益。于是,吕永平想着要引进番薯新品种,提高种植效益。他回到省农科院,找到番薯专家要了3000株以‘心香’品种为主的迷你番薯种苗,带回大盘镇。这种迷你番薯只有二两左右,吃起来绵软香甜、栗香浓郁,口味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不过,当地没有种过的东西要推广开来,得先进行示范。吕永平参与组建了丰源蔬菜合作社,通过几个番薯品种的试验比较,最终选择建立了迷你番薯种植示范基地,再辅以地膜覆盖、起垄双季栽培等技术,每亩番薯的经济效益达到近万元。榜样在前,迷你番薯在大盘镇迅速得到推广,年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全镇约70%农户都参与种植小番薯。迷你番薯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引进品种不能盲目而为,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产业传统相符合。”这是吕永平20多年乡村科普工作的心得。

  红爪姜是磐安县传统农特产品,在磐安已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的2021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种植效益好,但是主要分布在磐安南部。

  吕永平来到尖山镇后,发现这里500多米的海拔有利于提高红爪姜的产量和品质,但当地红爪姜种植基本还是空白。他决定引种红爪姜,将磐安这个共富农产品在尖山台地发扬光大。

  吕永平与磐安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种了几亩示范地,因为从前没有种植过,病虫害少,好管理,种出来的红爪姜质量好、产量高。“1亩地能收六七千斤,每斤价格卖到3块左右,如果是设施栽培,可以延期一个月采收,每斤能卖到4块5。”磐安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焕平说,如果将单行改为双行栽培,产量还能提高,种植效益更好。

  通过示范,尖山镇红爪姜快速扩展到了近300亩,每亩种植效益达到2万元左右,光生姜种植就为农户每年增收60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富姜”。

  提升优化普及新技术

  在采访中,记者惊奇地发现,从这些大山深处的农户口中,频频吐出“脱毒组培技术”“提纯复壮种苗”等听起来很高大上的现代生物技术名词。

  这自然离不开吕永平进行科普的功劳,他以科学普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搭起了直通的桥梁。

  为了提高红爪姜的抗性,提升农业生产应对恶劣气候的能力,吕永平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脱毒组培技术创制健康生姜种源。“说实话,当初小小的组培苗出来时,我们都看不上,而且组培苗成本比普通种苗要高一点,我们都担心不划算。”郑焕平说。但是2022年的一场大旱,让郑焕平迅速接受了这项新技术。

  2022年大旱期间,脱毒的红爪姜组培苗抗病表现尤其好,而且外观整齐、色泽亮,加上设施栽培,即使在持续高温天气下,吕永平科技特派员项目基地的这批红爪姜仍获得丰收,亩产比引进的一般姜种增产1.5倍。郑焕平边算账边说道:“组培苗繁殖后留姜种,成本就和普通姜种一样了,但是组培苗抗病好、产量又高,所以效益更好。”

  吕永平想得更远,他谋划在尖山镇建立磐安县生姜脱毒育种基地,同时与姜茶、姜糖、姜黄素等生姜产品深加工工艺对接结合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户提高生姜种植效益。

  在服务入驻乡镇的同时,吕永平还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播先进技术,培育富民产业,推动全县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吕永平利用所在单位和自身专业的优势,开展了磐安三叶青、黄精、覆盆子、前胡、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的组培离体保护和种苗人工繁育,促进了当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针对磐安的支柱性产业浙贝母,他开展了多倍体和脱毒种源的研发,在磐安的试验初见成效,脱毒提纯的三代浙贝母产量是常规种的1.4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转变思维普及新观念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吕永平带给山区的不只是新品种、新技术,更多的是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让科学思想、科学观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山里的农户们现在知道,番薯不是越大越好,小番薯味道也很不错;果树不是越枝繁叶茂效益就越高,疏枝疏果必不可少;脱毒组培苗虽然长得不起眼,但抗性好、产量高,搞农业还得靠现代科技……

  为了扩大科学思想、科学技术的传播面,吕永平经常在农业生产现场开展培训、发放资料等,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不走的“农民师傅”“种养能手”等“科技二传手”,他们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者、科普宣传的重要实践者,乡村科普队伍慢慢壮大。

  采访中,郑焕平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吕永平的指导下,磐安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选了2023-2027年中国农技协科普教育基地。郑焕平说:“希望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像吕老师这样来到乡村进行科学普及,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富共赢。”

  (记者 江英华 文/图)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