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不少人进入繁忙加班状态,也有人自嘲患上了“年末综合征”,觉得压力倍增,常常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状况。哪些症状、何种程度需就医治疗?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负责人马永春很有感触,临床中碰到不少患者喜欢“凭着感觉走”,认为自己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是“太累”导致的,但殊不知长期这样情绪积累,会对身心造成影响,甚至延误病情。
年底冲业绩,不知不觉得了抑郁症
患者小朱平时开朗外向,近两三个月来,因为年底要冲业绩,压力大,出现了失眠、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甚至经常在办公室打瞌睡,而她自己觉得主要原因是太累了。
听完小朱的叙述,马永春让她先花10分钟做了一次动态脑电图系统检查,结果显示小朱的大脑疲劳、大脑负荷、情绪压力等指数均为中度,而后通过传统量表评估,小朱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加上适度的运动调节,当小朱复诊时,“小姑娘笑容都多了不少。”马永春欣慰地说。
马永春介绍,患者的自我感知并不准确,比如部分“杭漂”老人帮儿女带娃,体力透支、精神压力大,甚至出现了焦虑症的相关症状,但来就医前却始终咬定“自己没病”;有些中年人求治欲望不强,不能接受疾病,甚至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理状态,这时做心理咨询中的传统量表评估,结果就不一定准确了。
“有的人做了好几次量表评估,知道哪些选择是不利项,会测出抑郁或焦虑等心理状态,就在填表时刻意规避。还有些青少年患者,根本不愿意配合进行多种类的量表评估。”马永春说。
所幸,如今得益于科技进步,类似脑电图等检查被应用到临床诊疗中,成为医生精准诊断的有力帮手。马永春介绍,给小朱做的动态脑电图系统检查就是根据患者脑电图的波形和数据变化,通过系统内算法给出辅助诊断结果,以真实的大脑功能状态和心理状态,作为临床医生治疗的参考,弥补主观检测工具的不足。
据介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自今年7月开放以来,已累计收治600多名患者,其中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较多。
马永春提醒,一旦感觉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获得心理支持和治疗。
20多岁女孩随时随地能睡着
小丁(化名)今年二十出头,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去年年底感情和事业双双不顺,整个人跌落谷底。
别人心情不好,是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但是小丁一想到不开心的事就很容易睡着,一睡几小时。一开始还好,时间久了白天上班的时候都忍不住犯困。
小丁前往医院,医生开了抗抑郁的药物,但她的嗜睡症状并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平均早上、中午、晚上起码各睡两小时,睡醒了没出一小时又睡着了。小丁以为嗜睡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为此换了好几家医院,改了好几种抗抑郁的药物,仍不见好转。
而频繁地犯困睡着,使得小丁在近一年里断断续续请假,工作更加没有起色。
最后,在忍受了近一年的折磨后,她由家人陪着来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在马永春主任问诊期间,她没一会竟然睡着了!
马主任首先给她做了量表测试,初步诊断有中度抑郁;动态脑电图系统报告显示,她的大脑疲劳、大脑负荷、情绪压力等指数均为重度;又给她做了两次24小时睡眠监测,发现她非常容易启动睡眠机制,进入睡眠状态。
原来,小丁不仅仅是抑郁,还得了罕见病——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患者往往不止在白天过度嗜睡,还会有猝倒、睡眠瘫痪、夜间睡眠紊乱等临床表现。为系统治疗,小丁被安排住进了睡眠医学中心病房,医生团队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为她进行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在用药改善抑郁情绪的同时联合使用提高神经兴奋性的药物,来改善她的睡眠节律。住院第11天时,小丁便不再在白天嗜睡,两周后顺利出院。至此,终于摆脱了白天犯困的“魔咒”。
40多岁阿姨被生活重担压得睡不着
吴阿姨(化名)今年40多岁,自己有个不错的工作,儿子上大学不在身边,本应该是放松享受生活的年纪,但因为家里人接连生病住院,全靠她一个人生活养家,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她,出现了严重的失眠。
实际上,吴阿姨十多年前就查出过抑郁,一直在吃药。今年家里人生病对她的打击,不但加重了她的抑郁,还令她晚上彻夜难眠,翻来覆去睡不着。晚上睡不好,白天如同行尸走肉,体力下降了,人也莫名变得烦躁。吴阿姨还担心自己丢工作,每每想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总是不由自主哭起来。
万念俱灰的她来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经过系统的评估和治疗,吴阿姨入院治疗第二天便很快入睡了。一开始吴阿姨还很担心,“我睡得这么好是不是药效,万一出院了会不会又睡不着?”又过了几天,药物治疗加上心理疏导,吴阿姨终于不愁每夜“孤坐到天明了”。
马永春主任介绍,很多患者担心改善睡眠的时候,要使用安眠药以及药物依赖的问题。“在睡眠学中心,我们解决的不只是患者入睡和醒来的问题,还有他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处理、生活方式调整以及睡眠节律的管理。其中,只有真正的改变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形成患者自己的生物钟,才有可能戒除药物,而这些治疗措施的综合才是戒除药物的保证。”(通讯员 应晓燕 张煜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