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成人小饭桌”风行之后,年轻人又盯上了社区食堂。今年7月份,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各地民政部门也根据实际情况,对食堂建设、老年人用餐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社区食堂正在各地悄然兴起。
社区食堂一度被称为老人食堂,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社区食堂的饭菜价格相对便宜,一些年轻人也逐渐成为其忠实消费者。随着就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些老年人多了几分担忧,社区食堂场地规模有限,年轻人的进入会不会挤占了他们的空间?服务能不能跟得上?但如果只提供老年人就餐服务,社区食堂也会面临困境:社区食堂规模不大,运营成本较高,只服务老年人会造成顾客群体单一,加上利润并不高,仅靠“吃补贴”维持不了日常经营。长此以往,社区食堂将难以为继。
社区食堂要想走得远,须不断探索求变,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做足服务性,增强生命力。不能仅靠政府“输血”,还要走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道路,努力形成自我“造血”机制。
经营者在满足老人用餐需求的同时,应不断拓展新的客户群体。用物美价廉的菜品吸引各类人群,努力做到在关心“老年人的胃”的同时,也照顾“年轻人的心”,努力做到全龄友好。
社区食堂也可以通过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广开创收门路。比如,依靠社区食堂配建便利店、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突破单一的用餐功能,不断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合理有效解决社区食堂公益与盈利平衡的难题,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投资的同时,还可以将社区食堂与困难人群就业等相结合。让社区食堂充满生机活力,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小小的食堂背后,折射的是社会基层治理水平的精细化程度,反映的是地方政府改善民生、促进民生的努力。摒弃“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尊重规律,多维联动,社区食堂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