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急性肝衰竭预后新模型 或有助提升患者生存率

2023年08月30日 14:11:5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戴欣 韩琳 张强

  科技日报讯(戴欣 韩琳 记者 张强)药物性肝损害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8月28日记者获悉,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邹正升教授、纪冬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其他科研团队,针对非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药物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创建了新型预后模型。该模型可以推测患者当前生存率,经验证准确度高达90%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肝病》杂志。

  药物性肝衰竭可以根据“是否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导致”分为两类。我国90%以上药物性肝衰竭是服用除对乙酰氨基酚以外的药物导致的,病死率高达80%左右。对于生存率低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肝移植治疗。因此,及时预测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国际上目前还缺乏相应的大样本研究。

  研究团队创建了全球最大样本队列,最终阐明了与药物性肝衰竭生存率高度相关的5个因素,即凝血功能障碍程度、肝性脑病程度、是否使用人工肝、是否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基于此创建的新型无创列线图模型(DIALF-5),可在肝衰竭后的不同时间点将5个因素量化评分,预测患者当时的生存率。对于生存率低的患者,及时启动肝移植治疗。

  邹正升介绍,该模型预测准确度明显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国王学院标准(KCC),与美国最新的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ALFSG模型预测效能一致。但ALFSG模型仅能预测急性肝衰竭后患者21天内的生存率,而新的DIALF-5模型能预测不同时间点的患者生存率。

  此次研究联合国内多家医院,样本量大,数据真实可靠。新的预后模型可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判断非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导致的急性肝衰竭的预后,为预后差的患者及时选择紧急肝移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