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部署全省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知明确要求,浙江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放开放宽城镇地区落户限制,放开人才落户,放宽投靠落户,实行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改革都是高关注度的话题。《“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国家发改委多次发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继前段时间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的政策引发关注之后,浙江这次出台的户籍新政,为人口流动提供了进一步的制度保障。
“浙江究竟能装下多少人”,有自媒体曾经用这样的疑问吸睛。确实,与一些省份相比,浙江在土地空间上并没有优势,但是离“到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7400万左右”“202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76%”的目标还有距离,离世界大型城市人口上限更是远得很。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人口迁入,在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流入带来的竞争优势不言而喻,能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也能促进居民消费和投资增长。2010-2020年十年间,浙江常住人口增长了1014.07万,人口集聚效应不断催生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的蝶变,提升着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人来了是好事,管理好、服务好、发展好更是大事。对各种招引政策,社会上也有一些担忧的论调:会不会来了留不下?短时间内大量人口涌入,会不会给城市治理带来压力,造成“洼地效应”?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能拉齐吗?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环境中,就业难度会不会加大?平心而论,这些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确实都是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从浙江这次户籍改革新政中,就能看到对上述担忧的回应,例如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放宽投靠落户等,都传递了鲜明的信号: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牵引,让各项政策上下对称、左右耦合,熨平公共服务差距,让来的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以人为核心,一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从乡到城,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这些统计学上跳动的数字背后,承载着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的希望。能不能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就业创业服务保障、社会保障覆盖面、城市建设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支撑。紧扣“人”这个“题眼”,以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合理流动为起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放宽、放开到留住、用好的闭环,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这道必答题等待着更多创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