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日益临近,各地全民健身热情持续高涨。新建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在赛前就向公众开放,杭州开了一个好头,目前已接待市民健身超过800万人次。据悉,杭州亚运会结束后,大众化公共体育场馆将免费或低价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由服务竞技赛事向服务老百姓日常健身转变,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健身去哪儿?”“健身场地好不好,优不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对高质量的健身需求日益增长。这些年,全民健身蓬勃开展,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逐步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公共服务资源供需错配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群众日常体育场地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
一方面,老百姓身边的健身场馆设施和配套不足,难以满足日常体育锻炼需要;另一方面,有些“高大上”的公共体育场馆除了举办活动,平常很少开放,也少有免费或低价开放,存在公共资源浪费现象。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找到平衡点,正确处理好体育场馆设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是当下亟需破解的难题。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
盘活存量,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利用效率。公共体育场馆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双重属性,在运营模式上,应坚持政府引导,通过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场馆改造运营,降低财政投入压力;同时,借力市场化运作,让“沉睡”的公共体育场馆活起来。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全民健身和体育赛事的基本功能不能变,在此基础上可拓展多元消费场景,打造体育场馆服务综合体。作为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竞赛场馆之一的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其在改造初期就制定了完备的赛后利用方案,推动亚运成果全民共享。此外,场馆还增设了儿童游乐区、彩虹环道等2万多平方米的健身休闲空间,体育场馆功能进一步丰富。
补齐增量,多建小而实用的场馆设施。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数量为422.7万个,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62平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要扩大公益性和基础性服务供给,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要控制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规模和数量,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相对于“高大上”的体育场馆,建设在百姓身边的小型体育场馆更节约公共资源、方便群众体育锻炼。不妨因地制宜挖掘潜力,设法利用闲置厂房、公园绿地、地下空间、边角地块等,建设更多小微型体育场地设施。随着体育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体育公园值得尝试和推广。可打造一些“口袋体育公园”,与城市园林绿化有机衔接、嵌入配套,不断满足群众体育休闲需求。
体育场馆“用得上”比“高大上”更重要。充分利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多建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既是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