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王维一首《竹里馆》,寥寥数语勾勒出高雅绝俗的境界,令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倾倒。
倘若把目光从诗文中抬高几寸,思考一个问题,唐琴到底是什么声音?想必不少人都会愕然。
幸而,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弥补了这个遗憾。日前,她用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奏响了一曲《流水》,穿越时空拨动了千年古韵。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张发出渺远悠扬琴声的古琴,已足足1267岁了。
“九霄环佩”曾是苏轼的乐器
李蓬蓬这次演奏的唐代古琴,名叫“九霄环佩”,桐木为面,梓木为底,工艺极为考究。
古之良琴,其必存铭。如唐琴“太古遗音”就镌有宋代大儒朱熹的手书。明琴“奔雷”更有意思,刻有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足见藏者是这张琴的“真爱粉”。
“九霄环佩”自然也不例外,琴背阴刻“九霄环佩”四字,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刻有“东坡苏轼珍赏”等印章,也就是说,这张琴曾是苏轼等人的私人藏品。
1267岁的唐琴为什么还能弹出如此美妙的乐音?不少网友很好奇。
“九霄环佩”的原主人苏东坡曾写过一首《琴诗》,诗中就有答案——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文通俗易懂,可背后的哲理却耐人寻味。苏东坡认为,古琴不是陈列器,手指不是留声机,只有人琴合一才能最大地发挥其审美价值。弹奏,是对一张古琴的最大尊重。
“浙派古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霞影琴馆现任馆长章怡青也曾有缘亲抚“九霄环佩”。
章怡青告诉记者:“‘九霄环佩’早些年一直带在李祥霆先生身边,十余年前曾带来霞影琴馆,我也有幸弹过。古琴作为实用乐器,面板底板取材通常较厚(琵琶、古筝则较薄),不易损坏,在制作工艺上就考虑了流传性和使用性。同时,古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哪怕是经历时代更迭,战乱动荡,都会有人想尽一切办法去保存。唐代古琴穿越千年仍能发出天籁之音,与一代代传承者、守护者是分不开的。”
从太古到太空,知音是永恒的追求
《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相传,琴师伯牙在荒野中弹琴时偶遇樵夫钟子期。弹奏时,伯牙心里刚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继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讶于这种超然的默契,两人自此结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
伯牙这一摔,摔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个典故:“知音”、“高山流水”、“伯牙绝弦”……也摔出了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此曲在唐代又被分为《高山》、《流水》二曲。李蓬蓬一曲《流水》,以唐琴奏唐曲,正是对那个古琴辉煌时代最好的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8月22日,美国向外太空发射了“旅行者号”,并精选了27首最能代表地球人类的音乐,刻录在金唱片上,希望借此向未知的太空传递人类的文明信息。中国古曲《流水》也入选其中。
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或许是内敛的中华民族对茫茫宇宙的浪漫情怀。
浙江省博物馆共藏有31张古琴
浙派古琴是中国古琴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古琴流派。2008年,浙派古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章怡青介绍,浙派古琴起源于南宋,发源于杭州,在此之前古琴不分流派,只笼统地分为南方和北方。宋人成玉磵的《琴论》中就有记载:“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说得就是浙派古琴质朴而不粗俗,文雅而不浮夸的艺术风格。
浙派古琴创始人为郭楚望,代表曲目《潇湘水云》。古琴申遗成功后,浙江走出了两位国家级传承人郑云飞先生和徐晓英女士。其中,徐晓英女士正是章怡青的母亲。
除了古琴文化源远流长,浙藏古琴同样在国内首屈一指。浙江省博物馆共藏有31张古琴。大部分为“民国古琴第一人”九嶷琴派创始人杨宗稷的旧藏。唐琴“彩凤鸣岐”更是被杨宗稷赞誉“声音绝佳” “凤毛麟角”,被评为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由浙江省博物馆的官网可见,“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是武林馆区的基本陈列。
据悉,随着浙江省博物馆从“武林时期”走向“之江时代”,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将于5月4日正式闭馆,包括唐琴“彩凤鸣岐”在内大量珍贵文物将移藏至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和之江馆区。
(记者 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