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这家县级医院首例“白肺”患者拔管了

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助力基层应对重症高峰
2023年01月09日 08:56:06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卢一 张冯江 方序 朱安全

  “ICU吗,病人可不可以送上来了?”

  “快!赶紧送到我们之前准备好的病房去。”

  松阳县人民医院(浙大二院松阳分院)急诊科抢救室里,不到3平方米的护士站被忙碌的医护人员塞得满满当当,人最多的时候,有些护士只能蹲在地上工作。

  在这家县级医院,发热感染的第一波“阳峰”已过,重症高峰接踵而至。

  松阳县人民医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山海协作医院,在疫情高峰来临之时,浙大二院统筹整合调度省县两级资源,来自省城的下沉专家团队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站在了第一线。

  日前,记者蹲点松阳县人民医院急诊室和ICU,记录基层医护人员应对重症高峰的日常。

  急诊接诊量成倍增加

  如今,松阳县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已经成为全院最为忙碌的地方。记者一早来到这里,只见刚推出去一张病床,下一张又马上推进来了。

  “推出去的病床去哪儿?”抢救室的护士答:“ICU。”

  自重症高峰来临之后,医院ICU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以前像松阳这样的地方,ICU平日里气管插管只用3到5张床位,现在20张床位都快满了,只留了一两张应急。”通过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来到松阳的浙大二院下沉专家、松阳分院ICU主治医师周瑜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27日起,他就一直在这里忙碌。

  面对随时可能从抢救室送来的重症病人,ICU再扩容刻不容缓。

  在ICU护士台的右边,记者看到有个门框刚被拆掉的房间,周瑜告诉记者,这是扩出来准备放重症床位的地方,“门框拆掉是为了让病床更方便进出。”

  据他介绍,ICU的重症床位马上会增加到29张,扩增后全院重症床位将达到47张,“目前呼吸机等部分设备已经到位,供氧系统也正在紧急改造中,即将完成。”

  同样承压的还有急诊室。

  “最早是发热门诊忙,现在那边的病人数量下来了,轮到急诊了。”前一晚坐班到23时、一早又开始上班的急诊科医师陈巧勇告诉记者,“以前急诊一天最多就百来个人,现在成倍增加。”

  陈巧勇指着进门不远处的抢救室说:“这里一共有14张病床,边上留观室还有18张,都躺着病人。”

  “扩容过了吗?”记者问。

  “输液室那边已经扩了几次,现在整个急诊科一共有53张病床。”陈巧勇说。

  “我刚‘阳康’没几天,已经连续上班很久了。”他说,“同事也都差不多,不管发烧还是咳嗽,最多两天就返岗了,大家都知道现在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要顶住。”

  目前,松阳县人民医院作为松阳抗击疫情的主战场,面对已经来临的重症高峰,大家“轻伤不下火线”。

  下沉专家提前预判应对

  张超是浙大二院派驻松阳分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去年12月20日上任的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来到松阳的第一场硬仗竟来得如此之快。

  记者见到张超时,他正准备和松阳分院党委书记周方一起,去检查医院供氧系统的改造情况。“尽快完成改造就可以尽早扩增重症床位,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张超说。

  事实上,在这场和时间赛跑的战“疫”中,周方与张超率领的医护团队已经多次跑在了前面。

  在张超的办公室,他给记者的手机上转发了一封信,“这是去年12月22日,周方书记和我牵头给全院干部职工发的倡议书。”

  《倡议书》中写道:日前,我们正迎来疫情防控关键期,即将面临着新一轮医疗救治重任,以发热门诊、急诊和各重症监护室首当其冲,全院各科室、各部门都将面临巨大的救治压力与人力资源调配的挑战。全院需一条心、一股绳、一盘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那时松阳的疫情刚起来,但医护人员已经陆续出现感染,根据浙大二院的情况,预估基层医院的高峰会晚一周左右,我意识到必须先动起来。”张超说。

  在此后召开的医院疫情专班会议上,张超提出省级医院出现的情况势必会在基层医院出现,结合松阳分院实际情况,必须打通人力资源,打破专科限制,建立共享病房,并为ICU扩容做准备。

  同样做出预判的还有周瑜。

  去年底,周瑜撑着还未“阳康”的身体从浙大二院支援后归来,发现松阳的重症高峰还未到来,于是他赶紧拉着松阳分院ICU主任周仙花一道,下到医共体单位和卫生院调研基层重症应对情况。

  调研之后,周瑜结合松阳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现有条件,提交了一份《松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考察及新冠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议报告》。

  这份调研报告字数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

  “收到报告后我们高度重视,立即召开院务会研究部署,并搭建了一套省-市-县-乡多部门协作的新冠危重症救治体系。”张超说,之后通过开展培训、资源管理、流程规划等一系列举措,将救治应对策略覆盖到整个松阳各级卫生机构。

  远程会诊救治“白肺”患者

  临近中午,记者跟随张超和周瑜来到ICU查看危重病人救治情况。监护室内20张病床一字排开,周仙花正在一张病床前记录着病人的病情。

  “这是我们松阳第一例危重症‘白肺’患者。”周仙花介绍。

  周瑜告诉记者,这名患者去年12月30日晚送到医院,刚到时意识不清,手指测血氧饱和度低到测不出,“医护人员给病人气管插管后,通上100%的纯氧才勉强维持住血氧饱和度。”

  面对首例“白肺”危重症患者,基层治疗经验不足,情况又比较危急,医院专家组通过连夜讨论,决定开启远程重症会诊平台,协同救治患者。

  次日,浙大二院紧急启动与松阳分院的远程重症MDT(多学科会诊),浙大二院综合ICU主任黄曼及其团队全程参与会诊。

  距离松阳280公里外的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内,黄曼专家团队不仅通过视频看到患者的状态,还能实时查看患者的生命技术指标,包括呼吸机、监护仪的动态数据等。

  “ICU内的救治就是要争分夺秒,这样的远程会诊非常直观,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制定出治疗方案。”张超说。

  依据精细化的治疗方案,这名患者在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现在病人的氧合指数已经从入院时的69mmHg提高到230mmHg,可以达到拔管的标准了。”周仙花指着监护仪说。

  此前,记者在浙大二院采访黄曼时,她告诉记者,像松阳这样的远程会诊,几乎每天都会完成几例,“我们已经和包括松阳分院在内的30家紧密型协作医院一起,成立了浙大二院急危重症专科联盟,为基层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提供‘兜底’服务,非常时期,协同战‘疫’。”

  就在记者发稿时,松阳传来了好消息:首例“白肺”患者已成功脱机,拔除气管插管,回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这也意味着省县两级专家利用数智山海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实现了医疗救治成本最小化前提下的成功救助。

  “有了这样的两级协同保障,我们有足够信心平稳渡过这一次重症高峰。”张超说,目前松阳的整个疫情发展已经进入到平台期,浙大二院14位下沉专家每周4天在县里驻点,接下来将共同应对春节返乡的另一波疫情高峰。

  (执笔:卢一 通讯员 张冯江 方序 朱安全)

  新闻背景

  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被称为“双下沉、两提升”的迭代升级版,2021年3月启动,我省将集中13家省市级三甲医院的力量重点帮扶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其中当年5月,浙大二院与松阳等7地人民医院共同成立了当时省内规模最大的“山海”联盟。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