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江院士讲坛”第七期活动近日在杭州开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来到现场作“水稻与粮食安全”的主题报告。
从华夏文明悠久的种粮历史出发,胡培松院士介绍,水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水稻孕育了中华文明。粮食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此,胡培松院士认为关键有三点需要保证。首先是加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要条件是发展科技,核心要义是提升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均取得突破,总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贫困人口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粮食生产依然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技术转型遭遇瓶颈等问题。
从水稻育种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胡培松院士建议相关的从业人员要重视创新的原创性、引领性、前瞻性、战略性,勇于敢于挑战,坚持奋斗,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科企合作攻关出“精品”,胡培松院士提出,科学家团队可以和企业探索合作模式新机制,共享重大种质创制,研究智能育种方式,联合培育重大品种等。“中国种业亟需一批有胸怀、大格局的企业家、科学家,联手进行科企合作攻关,弘扬科学家精神,光大水稻事业。”
在主题报告之后,围绕粮食安全主题,胡培松院士和现场的听众们一起,进行了更深维度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