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浙江省成立了全国首家名中医研究院,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贺信中提出了“努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提出要求。今年,浙江被赋予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重任,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药数字化改革探索。当前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诊断指标的主观性强、疗效不直观、临床经验传承性差、中药材产业提升乏力。如何聚焦这些痛点难点,在数字化赋能传统中医药传承发展上形成“浙江经验”?须把握好以下几大着力点:
一是以处方数据结构化推动中医处方标准化。一张小小的中医处方,记录着中医师的诊断和用药,关乎诊疗的准确性、治疗的有效性。一直以来,中医处方通常由医生主观完成,主要是采用手写和电子记录的方式,但处方格式不统一、诊治记录不完整,常常缺少“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证型诊断、治法治则等信息,进而影响了诊疗效果。电子病历标准化是医院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充分发挥医疗数据价值的必要条件。从建立一张标准化的中医处方入手,实施“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进行处方和病历的结构化设计、数字编码质控,并通过“互联网+”自动传入数字处方云平台,实现实时传输、区域共享、便捷使用、效率提升、纠纷减少,有利于为实现数字化医疗转型提供改革范例。
二是以中医诊疗过程数据化强化中医辨证施治思维。长期以来,辨证施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医师临床疗效。大数据思维通过对事物作出深层次的阐释和凝练,使之转变为服务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能力,与中医所倡导的辨证施治十分契合。中医诊疗过程中形成的数据量巨大,涵盖了海量的中医门诊处方病历数据、中医病症资料数据、中医经方医案资料数据,如果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将有效挖掘中医大数据蕴含的科学规律,从而让年轻中医师、基层中医师逐步形成辨证施治思维、系统思维意识,并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熟练掌握辅助开方、解析病因、综合诊断的方法,快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通认知“最先一公里”。
三是以中药数字化编码推动中药材质量提升。药材质量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根基,浙江中药材“浙八味”“新浙八味”家底丰厚、亟待发展。数字化赋能中药产业的关键是为药材命名、为质量溯源。目前,医疗机构使用的中药饮片超过1700种,颗粒剂超过1000种,数量远远超出国家已进行数字编码的892种中药饮片,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一方不同药”“一药不同名”的问题。要用数字技术为中药材“正名”,通过建立中药制剂数字编码标准,核发“产品数字身份证”,形成“一物、一名、一码”的中药材身份信息,实现中药材信息全程单一、互联、共享。这样的数字化编码,将实质性突破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缺乏“单一标准编码”的瓶颈,打通上、中、下游中药材产业链,使每一味药在种植、加工、流通、配送、贮存等各个环节中有大数据,有动态分析,有调控技术和手段,最终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让群众“放心用中药”“用品质中药”。
四是以数字化赋能提升中医药服务整体效能。新冠肺炎疫情使数字医疗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要紧扣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构架,深度融入以“健康大脑+”体系为核心载体的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改革,以“小处方、金标准、大场景、全流程”的理念,构建“浙里中医”数字化平台,形成“全域、全病、全程”的持续性开放能力,有效提升中医云处方、中医云服务、浙派名医堂等特色场景应用,提升疾病监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业务环节的数字化水平,通过互联互通互用的“数据共振”,增强医疗核心业务的“拓展性”和“适应性”,使中医药服务不再是单纯的需求支撑,而是体系化的能力运营,达到为居民提供便捷普惠的医疗服务、治理更高效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