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科学共同体要在科学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2年09月22日 10:55:3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沈 颖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伟大征程,我国科学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重要发展机遇,科学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一,加强科学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十分突出。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建制的核心,是由科学家组成的群体,这些科学家因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为加强交流、促进科学进步而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共同体是科学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科学共同体应该在科学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和历史责任,对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主要应从以下五方面发力。

  第一,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中国进入新时代,科学精神最集中体现为科学家精神。科学共同体要加强对科学史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探求和把握科学规律。要消除长期以来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对科研工作的影响,积极探索建立公正、科学、完善的分类评价体系。要注重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学术生态建设。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从响亮口号变成广大科技工作者踏踏实实的自觉行动,久久为功,进而形成文化基因。

  第二,维护科学尊严、恪守科研道德与诚信、遵守科学伦理,与学术不端行为做坚决斗争。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严格的制度规范。表面上,坚守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但是在一些科研教育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还时有发生,零容忍的制度规范尚未得到切实有效贯彻。因此,科学共同体要痛下决心,在科教领域内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严厉惩治以身试法者,要加强研究,补充制定新规范,尽快解决“灰色地带”问题。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土壤。

  第三,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立,必须有全体人民高度的科学文化素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支撑。第十一次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0.56%,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见,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科学共同体要尽快改变少数人参与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的状况,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科普工作中;要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加速扩展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同时还要坚决揭露和批判伪科学行为,正本清源、激浊扬清,还原科学事实的本来面目。

  第四,当好科学与社会的桥梁。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空前深入。科学共同体要充分发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作用,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与交流,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和公众的诉求,阐述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科学原理,诠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为公众解疑释惑。一些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多少,安全性如何等,如果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应主动向社会公众报告,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质询,取得社会公众对科学事业持久的信任和支持。另外,科学共同体要严格约束,禁止极个别科学家散布对社会公众产生不良影响和错误导向的言论。

  第五,深入开展科学文化研究。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科学文化研究大都停留在少数科学史学者的圈子里,这种学术圈子内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仅有这样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文化研究应当有更多的科学史学、科学哲学、社会学学者和科学家的广泛参与。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产生与发展、特征与流派等传统问题,还要包括我国科学文化体系的构建、科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科学文化的传播、科学共同体的责任与作用等内容。研究的成果不仅发表在杂志上,更要引导和推进科学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从长远看,科学文化不仅要成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文化基因,还要逐步扩展开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追求。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编辑: 陈路漫]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