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铸造人格
以茶育人在我国茶文化体系认知中,茶性本通人性,二者质本清善。茶本是清芬至纯之物,在人们通过茶事活动来感知茶性的过程,就是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过程。以感知茶的物态美为目的,在赏茶、冲泡、静候的茶艺过程中放慢身也的脚步,融入到茶叶的舒展活泛中,让渐渐充溢真味的水漆入到内也中来整理纷繁的思绪,从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陶冶必性、修炼身也和完善人格。林治先生将茶道解释为: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手段。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美的享受过程,来引导个体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敬茶是礼的践行,从中彰显恭敬、谦逊、温和的君子风范。
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其内涵就是仁礼思想,通过茶事中敬人的茶礼来体现以礼待人的仁爱之必。中国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饮茶是自身修行的特殊方式,人们在长期的品饮茶味之时,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茶性的感染熏陶,日积月累下益养君子之风,涵浩然之气。提倡茶饮会起到教化作用,有利于民众优秀性格的塑造继而良好民风的形成。从一捧柔软鲜绿的茶芽到杯中飘散淡雅茶味的香叶,这中间茶叶几经火的浑炼和数遭外力的揉撞,再经历沸水的冲泡,尚能焕发出茶叶的色香味等多姿魅力,那么人的个性修养是否也应当如此,在经历了磨难与困苦之后,仍不改当初清和的人格魅力。
淡泊名利,寄情自然
饮茶使人清也雅性,并秉承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饮茶带人们尽情地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体味自然,去感受世界的广阔与无限,明晰人生可追求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儒家文人很早就注意到茶叶的这种中和特性,并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茶道以“和”为贵,体现了文人对社会中国儒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技艺对茶事的联想。品茗过程中追求必事巧静,提倡亲近自然的意境,这也是茶道精神在茶事所品悟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静观默察,以求在必灵的虛静中,去感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妙境。茶是自然灵物,天含之,地载之,人育之,天、地、人和谐共融才有醉人心田的茶事。白居易在晚年“乐天”性格的形成和人生境界的提高,是在他借助清淡平和的茶水来排解心中的烦恼和苦闷之时而受到的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倡俭尚廉,求真质朴
陆羽认为茶道宗旨即为:精行俭德。以茶示廉,茶示俭,从而倡导茶人之德,推至社会崇尚君子的理想人格。“俭”是茶之性,亦是人之德。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继之孟子、荀子等人及《易传》、《中府》等经典,提出和倡导了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即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追求和完善自我、修身养性的精神品格。儒家倡导的廉洁俭朴的君子风范,体现在茶事中则是朴实无华的清茶来示人示物而非以珍玩笼络人屯,所以茶是君子高洁品性的象征。生于青山秀谷中的茶其性纯洁平和,朴实无华,内敛深沉。当代茶人吴觉农先生说过:“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茶寓意廉洁俭朴。除此之外,茶道中还体现了“雅志”的儒家思想。茶可雅志,儒士茶人称品茗活动为雅尚,以茶之雅育人之雅,“雅”和“儒”合一才是修身的境界“儒雅”。借茶寄情,以茶事来陶冶自身的品行风范,是习茶品茗的唯美境界,也使悠远绵长的茶香更涧泽人的必田。
借助茶力,贵生思想
道教教义和思想与我国茶文化密切相关。道家思想倡导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采取放下一切考虑,自自然然、安静、平和的关照心态道教崇尚自然。追求人生淡泊,追求境界超脱,渴望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饮茶带来的口腹功效和精神功效为贵生寻仙所求,茶被道口视为仙药,并在茶事中融进了道教的精神意境。在道教中,饮茶和益寿长生结合起来。据现代技术分析,茶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元素,如多酪类化合物、维生素类、矿物质、氨基酸类、糖类、蛋白质等。如绿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嗦类为主,呈现出清香、花香等;红茶类的香气成分以醇类、酸类、酷类为主,呈现出果味香、花香;茶中的芳香油物质对人体是有益的,具有调节神经的药理作用,生物碱、茶多酶、有机酸、皂巧类物质都具有保健功效。所以合理饮茶有助于健康,从茶和养生的关系来讲,饮茶健身正是茶道贵生思想的体现。
崇和尚礼,示尊融合
在我国,茶叶自古就扮演着外交的角色。唐代伊始在边境进行“茶马交易”,以茶易马既是经济行为也是军事行为,同时还是外交行为。宋朝政府的“茶马交易”形成制度,设立茶司和马司专负责以茶易马的事务。
现在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茶文化的发展在外交活动中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得到了极大的促进,茶文化外交的功能也在这其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谦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和“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都呼应着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描写的“精行俭德”,茶文化既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以及深远内涵,同时也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开出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