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在太空生活,什么事最费力、最难办?航天员翟志刚表示:“铰脚趾甲。”
“第一,这脚收不回来,得扳着。第二,脚上的趾甲不能乱飞,得控制,铰一个逮一个,完了放到吸尘器里头。”翟志刚说。他介绍,类似的生活细节,包括在天上睡眠采用什么样的姿势,怎么能睡得又香又甜,每人都有小技巧。
6月2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天外归来74天后,在北京航天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他们分别介绍了情况,畅谈了感受。
王亚平是我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能够获得这一机会,她表示非常幸运。
“在出舱的那一刻,我感觉像是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门,飘出舱外,置身浩瀚宇宙、尽享天外之天。”王亚平说,“宇宙的美,震撼了我,宇宙的深邃,始料未及,而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悬居其间,平静、美丽而祥和,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感觉。”
相比神舟十号任务,神舟十三号任务让王亚平产生了一种穿越的感觉。她认为,这种穿越不仅来自全新的舱外空间,也来自飞行平台的全方位升级,来自各项科技的全面革新,来自飞行时间质的飞跃。在这180多天时间里,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执行了两次出舱任务、举办了两次天宫课堂,也度过了元旦、春节,收获了快乐的太空休闲时光。住进名副其实的“中国天宫”,享有独立的卧室和先进的工作室,点点滴滴都让王亚平时刻体会着作为中国航天员的幸福和自豪。
2008年,翟志刚在神舟七号任务中首次出舱,一句“感觉良好”传遍网络。本次任务中,3名航天员也纷纷表示“感觉良好”,让他们收获了“感觉良好”乘组的称号。对此,翟志刚澄清:“‘感觉良好’并不是我和我们乘组的专用,我们大队的每一位航天员都说过‘感觉良好’。”
翟志刚说,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饱含着亿万国人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支持;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凝聚着工程全线辛勤的付出;每一句“感觉良好”,背后都是祖国和人民的托举;每一次“感觉良好”,背后都是乘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个人的努力。“地上训练也好、天上飞行也好,能够保持这种‘感觉良好’的状态,是因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感觉良好’一定会继续下去。”他说。
叶光富第一次出征太空,便加入了我国首个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的乘组,可谓“出道即巅峰”。完成任务后仍保持着较好的身心状态,他自己也非常高兴。他说,为了确保航天员乘组保持良好状态,整个任务团队做足了工作,包括提供强大的地面保障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飞行任务计划,完善在轨医学与健康保障措施,优化失重防护和在轨锻炼方案。同时保障团队丰富了在轨锻炼的设备设施,比如说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拉力器、呼吸肌锻炼器等,还为航天员量身打造了多套太空保健操。
中国空间站是国人期盼已久的太空家园,为此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砥砺奋进,终于实现了这一太空梦想。空间站任务以来,从神舟十二号任务至今已经历三个乘组、两次交接棒的接续飞行。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之前,也为后续任务乘组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我们乘组在返回之前,跟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了天地双向视频。我们利用手持摄像机采用直播的方式,对空间站上的工作生活以及各类科学实验设施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技巧进行了仔细沟通和交流。”翟志刚说,“同时,我们把天上不易操作的东西,使用过的工具放在了什么地方,都说得很清楚。落地返回以后,我们又跟神舟十四号乘组面对面交流了在天上6个月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
未来,神舟十四号乘组将在轨亲历中国空间站三舱建成的重要历史时刻。叶光富寄语:“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也期待着在那一刻与你们共同挥舞国旗庆祝成功!”
见面会上,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景海鹏介绍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后恢复情况及后续计划安排。据介绍,航天员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了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目前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肌肉力量、耐力以及骨密度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占康 本报记者 付毅飞 陈瑜 何亮 实习记者 都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