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私募机构积极扩展海外业务。在他们看来,国内私募机构走出去已成为必然趋势。私募出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稳步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人”,在筹备发展的初始阶段,应当将重点放在内部建设上。
在念空科技看来,私募出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出海可以让国内机构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接触到海外先进的投资理念、专业的客户群体、丰富的投资标的等。另一方面,也将面临着如何向海外客户募资、满足海外客户更加精细化的尽调要求、熟悉海外市场的监管环境和规则,提升投研能力适应更加丰富的投资工具等一系列挑战。把握机会,迎接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储备优秀海内外投研人才,加强策略研发和迭代能力,建立健全风控合规机制。
相较于国内资金,海外机构投资者更长期、更理性,同时要求也更为严格。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关晓敏称,首先,海外的交易规则、法律条款、监管环境跟国内均有差异,需要做足准备和充分了解;其次,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于管理人的尽调更加全面及严格,包括公司层面、投研体系、策略组合、风控流程等多个方面;最后,对于募集资金的方式也稍有差异,国内更倾向于券商、三方等渠道,海外直销更为普遍。
据保银投资介绍,在投资之前,海外机构会对管理人进行多次、较为全面的调研,包括整体的投研实力、运营、合规、风控等。海外机构更重视公司的治理结构、运营的稳定性等方面,对中后台保障的要求也会高得多,他们不希望产品有大的波动,更倾向于具有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的私募产品。
东英资管副总裁吴珊认为,私募出海是一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行业是在变化的,管理人需要动态演变。
有不少私募机构认为,在出海的过程中,人才团队等内部建设是最重要的。“国际化的事情急不得。做境外投资业绩固然重要,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合规运营团队同等重要。”重阳投资董事长王庆表示,国内资管机构在A股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到海外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从头开始,前中后台的布局都需要一个过程,包括海外平台搭建、团队运作和磨合以及3年以上的业绩记录等。在筹备发展的初始阶段,应当将重点放在内部建设上。
随着中国金融加速扩大开放,全球对冲基金机构近年来也在加速布局中国,多家海外量化基金已拿下外商独资企业(WOFE)牌照,并在中国发展私募业务。这意味着国内的量化机构将和国际量化高手同场竞技。
明汯投资表示,“在A股投资策略上目前绝不弱于他们,这是我们的主战场。文化沟通的软实力层面,我们也有一定本土优势。但目前我们在全球化发展步伐、综合实力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这也是未来我们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王庆表示,国内私募出海也有自己的能力圈,就是对中国市场和中国资产比较熟悉,主战场是A股、港股和部分中概股,还不到跟美股同行去竞争发达国家市场的时候。从机会的角度来看,虽然A股机会更多,但并不是说可以完全忽视境外市场。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一个海外平台是有必要的。
念空科技也认为,相对于海外私募而言,国内私募机构的一个天然优势是对国内市场更为了解,同时也正是因为国内市场更易获取超额收益,海外投资人对国内市场的配置需求和比例不断上升,为国内私募管理人走出去提供了机会。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私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和海外私募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团队管理水平、策略研发体系、风控机制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吴珊表示,中国量化机构很有发展潜力,而且在竞争态势下会做得更好。但若是去海外市场募资,就要实现海外的本土化,这是一个不断增进了解的过程。对于国内私募机构而言,扩展海外业务需要多条腿走路,包括投资、产品运营、法务合规等方面都需要达到较高标准,因为外资的尽调很深入,要求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