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健全政策体系、优化成长环境 走好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2年05月30日 10:24:3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程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新形势下针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立足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背景,科技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中西方科学技术的交流和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科技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发展格局,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政策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合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

  科技人才自主培养面临诸多问题

  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而要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调研发现,我国科技人才自主培养面临3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科技人才国际化发展机制有待优化调整。当前,我国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通过支持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国外一流科研组织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等政策措施,加速对国际化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与国外科研组织合作广度和深度不足、合作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受名额和经费等因素限制,部分科技人才无法保证定期参与国际深度交流。而对于经历短期国际化培训的科技人才来说,其核心素养和专业水平并未完全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二是科技人才自主培养学科专业结构有待优化。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与保障。但是,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学科专业体系又将面临多重挑战。尤其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应对科技产业变革等方面,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的学科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分类调整。部分学科门类划分过宽或过窄、所包含一级学科或专业数量不均衡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供需平衡发展,对创新发展的支持不足。

  三是我国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有待补充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一直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但从关系科技人才培养的科研规律、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来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完全符合科研规律;服务于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及科研活动自身规律的相关政策联动不够紧密;科技人才考核评价存在周期短、频次多的特点,不利于形成潜心治学的科研环境。

  多管齐下构建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良好环境

  科技人才始终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与保障,科技人才培养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促进科技人才自主培养,需要整合多方力量,争取广泛配合,建立健全“走出去、引进来”多措并举的培养机制,结合中国特色和国家战略急需,持续推进,营造适合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5方面发力。

  一是探索建立适应全球化科技人才培养规律的政策体系。根据全球化科技人才培养规律,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健全科技人才培养资助平台和配套资金的长期稳定扶持机制,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系统性规划和前瞻性布局,释放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二是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将现有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探究式教育模式,设置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体系和课程内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籍管理制度,开发满足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新模式。

  三是有效推进基础研究工作。根据基础研究自身特殊性,对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科技人才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提供宽松科研环境,在科研管理方面形成区别于应用型学科的支持模式,增强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四是营造良好创新文化环境,保护科技人才创新热情。在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科技人才自主选题、勇于探索。根据各级各类科技人才特质,营造符合不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创新文化环境,从根本上保护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热情。

  五是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方面的重要力量。重视科技社团开展的与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相关的科技活动,注重发现、培养和扶持民间科技人才,充分开放政府支持的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项目、信息以及培训项目等资源,加大对民间科技人才科研产出的保护和资助力度。支持优秀的民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国内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