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或许,你对电影《阿凡达》中的这一桥段印象深刻:在潘多拉星上,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躺在密封舱中。他将一个复杂的设备戴在头上,通过这一设备,杰克只需要动动脑,便可以操控人造的混血阿凡达(avatar)按照他的想法来做事。
意念操控?这听来仿佛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然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却告诉大家,利用“意念”操控物体,早已不仅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景。
5月10日上午,在第三期之江院士讲坛上,吴朝晖院士带来了《从AI到CI:脑机智能的发展》主题报告。报告中,吴朝晖院士回溯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详细解答了脑机智能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人工智能的新趋势:
人脑与机器的“畅快交流”
“意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存在于大脑中的信号,经科学研究显示,它的活动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长久以来,人们试图通过读解大脑神经中所承载的信息,来对脑部进行进一步的开发。《阿凡达》中所呈现的“意念操控”设备,其实是一种脑机接口的技术,即在人脑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通路。这一技术,通过算法来解码神经信号,并将其转译成具体的行为。
在吴朝晖看来,阿凡达代表着“化身”。他说:“卡梅隆用这一科学想象告诉我们,大脑智慧与强大‘化身’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大脑可以完全操纵强大的‘化身’。”
吴朝晖介绍,脑机智能是脑与机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特性的新智能形态,通过作用方式、增强内容、耦合程度等,产生不同的形态模式。
简单来讲,脑机智能以增强、替代或补偿的方式,来增强感知、认知和行为能力。目前,脑与机之间的耦合主要通过穿戴、融合以及一体化来实现,其中,以穿戴式最为理想。吴朝晖表示,脑机智能为人机交互提供了新途径与新手段,为人机智能深度融合提供了信息通道。
吴朝晖说,浙江大学基于现下发展的需要,在全国高效中创造性地开展了“双脑计划”。“双脑”,即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该计划试图在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之间搭建桥梁,实现进一步融合。通过人工智能的科学实验和计算,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大脑,同时,借助脑机制研究的成果,反哺智能应用,两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借鉴。
脑机智能前景:
将为民生健康带来重要保障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下的一个新趋势,与脑机智能相关的科学研究从上世纪便已开始。时至今日,脑机智能的研究仍然具有无限可能,吴朝晖表示,脑机智能将以新的智能性,引领我们下一阶段的科学发展。
具体到相关领域,吴朝晖介绍,脑机智能在数字经济、医疗、互联网等诸多领域,都拥有广阔前景。以电、光、磁、声等多手段综合的脑机信息交互手段,可以开创未来脑机设备与仪器的崭新产业。同时,在脑机智能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它所带来的增强效应,将渐渐由最基础的行为能力深入到感知乃至高级认知功能,这为未来的智能机器人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最为关键的是,脑机智能的成果将为民生健康带来重要保障。它能提供全新科技,有望为全国千万计以上的残障、老年失能者的神经康复,以及数以亿计的神经/精神脑疾病精准脑机干预提供解决预案。比如,为临床神经疾病的诊疗,研制出一套混合智能系统;又比如,通过侵入式设备,对大脑疾病进行闭环调控。
“之江院士讲坛”由浙江省委宣传部和省科协共同打造,选题聚焦前沿科技、面向浙江共同富裕,依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中13个重大科学问题和10个重大技术领域进行。讲坛每两月举办一期,主讲嘉宾定位于高层次,原则上为政治过硬、学风优良、学术精湛且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两院院士。 本报记者 叶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