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代市长张振丰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下步重点主攻的六个方向工作。其中围绕奋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峰崛起的创新示范区这一话题引起了科技界别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他们从创新创业载体空间、人才留温等方面建言献策,发出了“创新好声音”。
叶衍晓
“三管齐下”强化温州市创新创业载体空间保障
“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创新创业载体空间的支撑保障。目前来看,温州市还存在创新创业载体空间不足的问题。”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衍晓告诉记者,现有物理空间中,房屋结构多已定型,难以通过改造满足新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项目的研发、生产场地要求标准,专业的物理空间稀少,部分高层次项目无法落地而流失。
针对空间供应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乏力和专业项目场地不足等问题,他认为,要对全市闲置的建筑使用情况进行排摸梳理,通过新建园区、旧厂房改造提升等方式盘活现有可用场地,利用亩均论英雄、租赁功能限制等措施建立落后产能倒逼机制,政策鼓励企业场地空间用于创新创业,提高空间供给;温州市充分研究、适当借鉴,如杭州余杭区和嘉兴市的相关孵化器奖励政策。根据创新创业载体评级、载体内企业及毕业企业的税收等贡献,对市级以上孵化器给予一定奖励,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温州市在梳理创新创业物理空间情况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场地进行调研,根据温州市重点产业规划、各县(市)区产业发展和科技水平、场地实际可用领域情况等全面规划,为重点引进培育的产业项目安排合适区域、规划设计适当的专业空间场地,满足部分产业的专业场地需要。
王军
落实人才新政、提升人才留温率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抢人大战日渐“白热化”。温州市锚定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目标,先后出台并实施“人才新政40条”1.0版、2.0版、3.0版,率全国之先出台含金量十足的《温州市人才住房租售并举实施办法》,推出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计划”等。
其中温州人才政策1.0版和2.0版相继提出了优化人才子女入学的政策。温州政协委员、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军指出,就是在这样的人才政策下,子女无法就读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频出。如某C类人才选择了温州实验小学,虽然被录取,却被安排至其他学校借读,受到区别对待。
为此,王军提出相关建议,针对人才子女入学教育问题,建议出台细则“精准施治”,统筹安排人才子女入学。明确规定各学校接收人才子女入学时做到优先考虑,不区别对待,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建立人才回访制度,保障人才子女优先按照意愿入学。同时应按人才级别和工作年限对在温人才发放相应补贴,对新政出台前购房的按人才级别和房屋登记年限短长分级发放补贴。
许方程
加快打造温州现代种业科技高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高科技核心产业,关乎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中央明确种业科技创新是“卡脖子”工程。温州市委市政府“双强行动”(2021-2025)中明确提出推进种业振兴计划。
“温州作为浙南闽北区域性种业大市,在种业科技研究和种业企业培育上有较好基础。”温州政协委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组织统战部部长许方程表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先进育种技术应用少、种企人才引进难度大、种企综合竞争力不强、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落后。
针对这些问题,他在本次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快打造温州现代种业科技高地的提案》,建议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企业+高校+研究所),实施“首席专家”的项目负责制,建立种企与科研人员合作双赢机制;依托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在中国南方种博会(温州)基础上举办青科会长三角现代种业技术创新分会。成立院士工作站和育种科技创新联盟,加大对省(市)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园、新品种展示中心等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对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支持打造若干个高标准的粮油(如瑞安、平阳、乐清)、蔬菜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如鹿城、苍南、瑞安)。采取财政投入倾斜的方式,各级政府出台配套财政激励制度。同时建议主管部门筹建浙南闽北区域性农作物种子交易市场,促进资源要素集聚;由政府牵头出台金融、土地等配套优惠政策,组建温州现代种业集团公司(联盟),创造条件支持本地种业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