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矿物晶体从哪来?能长多大?色彩是怎么形成的?近日,由宁海科协组织,在前童镇岭根村田舍举办的矿物晶体展上,五彩缤纷的矿物晶体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前来赏鉴。
“自然银在200度的高温下,会慢慢凝固,随着温度的降低,顺着石英石的岩缝,变成树枝状了。”来自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会员戴志峰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讲解、精彩的图片为同学们科普矿物晶体知识。据悉,此次参展的矿物晶体均为戴志峰个人收藏,约130种,包括珠宝类矿石、岩石类矿石以及部份矿石标本等。
巴西的蓝晶石、摩洛哥的自然银、象形花纹云石、云南的锡石……,学生们与矿物晶体零距离接触,无不好奇这精美绝伦的天然艺术品。“我认识了很多矿石,有自然金、坦桑石等,有些都是要在一定的高温才能形成的,这样的展览很有意义,让我对矿晶的形成有所了解,也让我提高保护好自然资源的意识。”学生陈锦添说。
为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优势,有效助推“双减”工作,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宁海县科协积极探索,将科普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拓展科普教育方式新途径,精心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和热情,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落实‘双减’,科协先行。我们将组织科技馆、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科普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科普活动;另一方面动员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为青少年送科普,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在帮助青少年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让他们更多地体验科普的乐趣,感受科学的魅力,使科普资源助推全县“双减”工作提质增效。”宁海县科协主席吴卫东说。
本报记者 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