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起源揭秘

2022年03月30日 09:42:4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赵汉斌 陈艳

  科技日报昆明3月29日电(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陈艳) 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如何形成,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毫秒脉冲双星通常是由一颗脉冲星加上一颗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小于30毫秒,表面磁场在1亿到10亿高斯之间,被认为起源于低质量X射线双星。毫秒脉冲双星是研究双星演化过程中一些极端物理过程的重要天体,可以用来研究中子星的物态方程,限制中子星的吸积物理,还可以用来探索双星演化过程中公共包层抛射、角动量损失机制等。

  近年来,人们观测发现了越来越多轨道周期在50天到500天的毫秒脉冲双星,但这些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起源仍不清楚。为此,王博等人提出了“氧氖白矮星+红巨星模型”来解释这类天体的形成。在模型中,由于双星轨道距离长,伴星在演化到红巨星时才充满洛希瓣,进而向氧氖白矮星转移物质。被吸积的物质在氧氖白矮星表面稳定燃烧,当其质量增加到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时,镁和氖的电子俘获导致白矮星内部电子简并压减小,使整个星体塌缩成中子星。随后,红巨星由于自身膨胀继续向中子星转移物质,被吸积的物质通过释放引力能产生X射线辐射。在获得物质及角动量后,中子星自转逐渐加快,达到毫秒量级,而此时红巨伴星由于损失物质形成了一颗氦白矮星,最终产生毫秒脉冲双星。这一模型可以解释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

  由氧氖白矮星塌缩成中子星的过程被称为吸积致塌缩,是由恒星演化理论在40年前预言的氧氖白矮星的演化结局,将产生中子星系统。吸积致塌缩型超新星可以解释球状星团中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问题。尽管在观测上有大量间接证据支持这类超新星的存在,但由于其非常暗、亮度变化快,到目前为止仍没被观测证认。王博等人的研究进一步间接支持了这类天体的存在。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