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被央视曝光后,酸菜还能吃吗

2022年03月21日 10:07:2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曦

  老坛酸菜“塌房”了。

  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部分老坛酸菜竟靠“土坑工艺、足踩发酵”。据报道,这种“土坑酸菜”制作极其“狂野”:制作人员或穿拖鞋或光着脚在酸菜上踩来踩去,边抽烟边干活,抽完烟头直接扔在酸菜上。整个制作过程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抛去卫生与否不说,酸菜这类腌制食品本身就让不少人又爱又怕——喜欢它们的风味却又担心食用会影响健康。

  那么,这种担心是小题大做还是真有必要?科技日报记者为此专访了食品和营养专家,看看他们怎么说。

  不长期大量食用无致癌风险

  “酸菜属于泡菜的一种,也被称为盐渍发酵蔬菜。”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酸菜的种类有很多,如四川的酸菜、广西的酸笋等。

  酸菜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植物酵素,它们除了可以促进肠胃消化,还能增进食欲。

  不过,关于酸菜等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会致癌的说法一直甚嚣尘上,这让一部分人对酸菜望而却步。

  对此,王浩表示,亚硝酸盐对人体的确存在直接和潜在的危害。亚硝酸盐可以把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使其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最终导致组织缺氧,使人出现头晕、昏迷甚至休克等不良反应。此外,亚硝酸盐进入人体的肠胃,在特定的酸碱度、温度、微生物条件下,与特定的物质发生反应,会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人体长期吸收亚硝胺,会增加患胃癌的概率。

  “不过,大家也不必谈亚硝酸盐色变,蔬菜在采摘后,本身就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王浩解释,新鲜蔬菜吸收了土壤中的氮肥后,氮素暂存于植物体内产生硝酸盐。硝酸盐本身没有毒性,但经过一系列的还原反应,就会变成亚硝酸盐。

  “发酵初期,在硝酸盐还原酶作用下,蔬菜中大量硝酸盐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会急剧增加。”王浩介绍,但随着发酵过程中氧气减少、乳酸菌的生长,导致pH值降低,杂菌的繁殖受限甚至出现死亡,乳酸菌逐渐演变为优势菌群。由于乳酸菌代谢产生的乳酸及乳酸菌自身的酶系统,会使相当一部分亚硝酸盐被降解,也同时削弱了其他菌株还原硝酸盐的能力。至发酵结束时,亚硝酸盐含量降至最低点,甚至消失。

  “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会呈现出一个从波峰到波谷的过程,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只有足量的亚硝酸盐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少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影响很小。”王浩强调,如果酸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范围,只要不是长期、大量食用,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更不会致癌。

  选购酸菜时认准乳酸菌发酵

  虽然品质合格的酸菜可以放心食用,但消费者在选购时,还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王浩建议,一定要去正规渠道购买,并且选择包装上印有SC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此外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一个也不能少。

  对于传统发酵的酸菜,吃前最好用清水泡一泡,仔细洗一下,这样也可以洗掉大部分亚硝酸盐。即使是被加入了护色剂、焦亚硫酸钠、二氧化硫等的“足踩发酵”酸菜,也能通过这一步骤去掉不少添加剂。

  “同时,在选择酸菜时要看一下配料表,最好挑选用乳酸菌发酵制作的酸菜,利用乳酸菌发酵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酵产酸、抑制杂菌生长,因此其中添加的盐更少;并且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能分解亚硝酸盐,其中亚硝酸盐含量也更低。”王浩建议,要优先选择用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短乳杆菌等乳酸菌发酵的酸菜,同时选钠含量较低的产品。

  这些人要少吃腌制食品

  虽然腌制食品以其特有的风味吸引了不少人,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谭桂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仍指出,腌制食品可以吃但不宜多吃。

  “从营养学角度,我们建议最好吃新鲜的、未加工的食物,因为烹饪会损失很多营养素。腌制食品虽然会使食物具有别样风味,但在腌制过程中一样会使营养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丢失。”谭桂军说。

  此外,很多腌制食品为了保鲜,都会加入大量食盐。目前已经明确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相关。“特别是我国北方人,盐摄入量每天可达到18到28克,因此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很高。”谭桂军表示,对于健康人来说,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高血压、肾病等患者更是需要减量,因此这类人群要少吃酸菜。

  另外,一些特殊人群也建议少吃酸菜。由于亚硝酸盐的渗透力极强,可以直接透过胎盘,进入到胎儿的体内,从而对胎儿产生作用,因此孕妇应少食酸菜。此外,亚硝酸盐在经过肝脏代谢时,不仅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还可能会部分残留在肝脏内,加重肝脏的受损程度,因此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也应少吃。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