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合理育才、引才、用才,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2022年03月15日 16:38:48 来源:光明网 作者:

  创新人才是我国建成现代化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要用好人才这一宝贵资源,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完善人才结构,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释放人才活力。

  建设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并充分利用人才发展规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一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培养是一门科学,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壮大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规律,合理遵循和利用该规律,严格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充分释放人才潜能,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二是优化创新人才结构。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创新综合能力排名显著提升,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仍然突出,例如,基础研究人员、高层次科研人员比重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端人才缺乏等。因此必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三是建设创新人才梯队。人才队伍断层与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加强人才队伍梯次结构建设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备人才队伍梯次结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益,为我国基础创新能力持续稳定提高提供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四是,培养国际创新人才。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对科技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科技人才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五是,优化创新人才政策。人才政策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开展、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的基础保障。加大人才投入,支持平台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改进不同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方案,释放全社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是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文化多样化,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汹涌而来。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图以储之。新形势下,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竞争与集聚机制,依靠人才这一宝贵资源,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人才支撑、人才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法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尤其是高校优势,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兼收博采,大力提升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

  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采用灵活用人制度,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为科技创新人才专心科学研究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完善配套措施,关注科技人才创新需求,为科技人才提供成果转化、项目合作、对外交流等咨询服务。

  三是加快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员勇攀高峰的激励机制。加强分类制度建设,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针对性的发展保障措施与激励方案;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激励科技人才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原始创新;优化科研创新生态,吸引科技人才投身科学研究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让科技人才勇敢创新、安心创新。

  四是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选拔的竞争机制。严格选拔标准,坚持程序正当、规则严明的人才竞争选拔原则;创新人才选拔方式,采用更加灵活、更加合理的竞争与选拔方式,注重因材选拔,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针对性方式;杜绝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大力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五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国际引才的集聚机制。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工作,统筹资源、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国际引才政策,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组织制定实施更完善、更积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国创新创业;大胆使用海外青年科技人才,营造更加宽松、更加包容的创新环境,优化人才梯次结构,增强人才队伍活力。

[编辑: 陈嘉宜]
(本文来源:光明网)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