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十大首席分析师预测2022年A股市场

2022年01月04日 10:08:00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李雨琪 谭一凡 徐蔚 孙越 汪友若 唐燕飞 费天元

  岁末年初的跨年行情是最好窗口期,A股或将迎来长牛中的整固。这并不改变我国长期股权投资时代的大趋势,短期的波折是积蓄长期上涨的动力,正如《道德经》中所述:“曲则全,枉则直”。

  2021年A股指数振幅创历史新低,2022年市场振幅有望扩大,岁末年初行情可观。三大因素支撑我们看好春季行情:一是宏观政策宽松,从宽货币走向宽信用,地产政策积极微调;二是当前ROE尚处在回升周期中,预计ROE上升将持续至2022年一季度;三是上年11月至次年3月历来是躁动行情的窗口期。

  对于2022年全年,我们认为需降低预期。2019年初我们提出,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居民资产配置向股市迁移,A股或将类似1980年代美股开启长牛。但是长牛并不意味着没有波动,长牛中的回撤每3到4年可能出现一次,背景是投资时钟处于滞胀阶段。2019年开启的这轮牛市已经历三年上涨。展望2022年,A股或将迎来长牛中的休整,扰动因素包括:通胀制约利率、ROE周期性回落等。

  配置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三条主线:一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被对冲以及房地产债务担忧消退,大金融行业有望迎来修复;二是硬科技行业基本面较好,股价表现强劲,新能源车产业链未来几年有望维持高景气,阶段性消化估值需要等市场环境改变;三是当前消费行业盈利、基金配置均处在低位,往后看消费板块的基本面有望回暖,性价比将改善。2022年值得关注的结构性亮点有二:一是受益于涨价的铜和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二是疫情受损行业(航空、机场、旅游)困境反转。

  广发证券戴康

  2022年预计将走向

  2021年的“镜像”

  结构上,我们预判2022年在五个特征上将走向2021年的“镜像”:

  一是,大类资产或将呈现商品上行趋缓、股市下行压力增大、美债利率上行的组合,整体表现预计是2021年的“镜像”。

  二是,2022年进入产能扩张“下半场”,但却遭遇企业盈利“下行期”,2022年盈利上的“供需缺口”将过渡到潜在的“供给过剩”。

  三是,2022年“双碳稳信用”周期开启,将修复2021年的结构性信用分化。“一加一稳”的双碳信用格局,将形成2021年结构性紧信用的镜像。

  四是,从2022年盈利环境和金融条件来看,将略有利于大盘风格。如果进一步综合各宽基指数、各市值区间的盈利预测与动态估值,我们倾向于判断2022年的市场风格很难形成“一边倒”态势,市值风格走向均衡。

  五是,2021年的行业表现脉络,最显著特征为“上游好于中下游”。2022年基于PPI-CPI剪刀差收敛、供需缺口逆转、信用周期“一加一稳”,行业配置视线将更多移向“中下游”的线索。

  行业配置上,我们建议关注PPI-CPI传导受益的白电、食品加工等;“双碳”宽信用主线的轨交、绿色建筑、绿电运营商等;“供需缺口”或“供需共振”的新能源材料和军工;以及新兴赛道景气分化受益的新能源车、光伏组件、半导体设备等。

  招商证券张夏

  A股整体

  可能呈现“前稳后升”的态势

  2022年,居民资金向“含权理财”转移的趋势仍在,但在流动性明显宽松之前,增量资金入市节奏较前两年有所放缓。一方面A股流通市值明显增大,A股的换手率中枢将会保持相对较低状态。另一方面,机构重仓的股票估值处在历史较高的位置。A股的行情将会呈现从喧嚣到平淡的态势,仍有局部的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但是幅度可能很难像过去三年一样的波澜壮阔。

  节奏方面,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或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出口面临高基数下的下行压力,投融资需求有待稳增长政策进一步推出,企业盈利增速在上半年保持下行态势,触发逆周期政策更加积极,新增社融增速有望在三季度前后转正,带来盈利预期上行,届时A股将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的起点。因此,A股整体可能呈现“前稳后升”的态势,类似“√”。

  市场风格方面,2022年虽然在新兴产业上仍有很多投资机会,而“专精特新”、趋势向上的新兴行业中小公司也有获得较高收益率的机会。但整体来看由于企业盈利增速处在下行的趋势,整体环境更有利于业绩相对稳定的大盘股,大盘风格有望占优。价值和成长风格则可能更加均衡,呈现轮动的特征。

  行业配置方面,围绕“逆周期”政策发力的低估值修复,以及顺应新科技产业趋势的“顺科技”TMT是核心布局思路。一方面,经济增长的三重压力之下,稳增长政策有望推出,可布局“流动性改善”“稳社融”“新(能源基建与数字)基建”“稳地产”“促消费”等方向。另一方面,以AIoT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孕育,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局部趋势正在加速;消费端,随着科技巨头涌入,“元宇宙+AR”产业化正提速。因此科技领域可关注AIoT应用落地(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以及“元宇宙+VR”。

  民生证券牟一凌

  2022年充满机遇

  2021年,信用条件收紧,经济增长放缓,而宏观杠杆率的下行幅度已经超越了2018年。在这样环境下,全市场看似并未下跌,但疫情发生以来的估值已经明显压缩,回到了2019年底水平。能源主动转型下,传统周期的盈利贡献与新能源的估值贡献支撑全市场抵消了经济周期下行的压力。机构投资者长时间的持仓稳态结构在此期间被打破,全市场大市值投资者出现了历史级别的跑输。与部分投资者认为当下站在3年牛市的终点不同,我们认为当下反而是站在经历了一年的短周期调整后的市场:杠杆水平的下降、估值压缩和投资者结构的重塑。

  2022年充满机遇,我们重点强调传统周期企业的盈利价值被市场重新认知的机遇(铜、原油、煤炭、铝),关注信用回升下房地产和银行的价值修复,电力将是最具成长性的能源,结构短缺下带来电力板块和电网建设的投资机遇。共同富裕下的乡村振兴将成为2022年后最重要的新成长线索,对应的县域消费将对2016年以来的消费品毛利率的结构性分化产生新的影响,从而带来新的共识以外的投资机遇。

  兴业证券张启尧

  2022年市场仍将具有赚钱效应

  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2022年仍将是一个有赚钱效应、以结构性机会为主、讲究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市场。重点看好七大方向:

  一、光伏。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目标下,各国继续加大对光伏行业的支持力度。在需求高景气的背景下,光伏产业链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二、风电。风电大基地项目后续有望稳步推进,行业未来的成长性也愈加确定。

  三、新能源车。国内外需求持续高增。

  四、军工、军机航空产业链。战略看多“十四五”期间军工行业补偿式发展需求。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国防军工板块毛利率加速上升,资本开支充分增长,意味着在手订单和未来可获得订单较高,盈利持续性较好。建议重点关注新型军机产业链、元器件、航空材料及发动机产业链领域。

  五、半导体。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持续高景气。据测算,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将达到55.09亿美元,同比增速达25%。国内核心设备公司有望加速成长,半导体材料厂商国产化进度全面加速。

  六、5G新基建。三大运营商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业务高增。后续经济下行压力下,新基建方向更受倚重。

  七、创新药产业链。随着前期的调整,整体性价比已经凸显。当前随着宏观货币政策组合从“宽货币紧信用”向“宽货币稳信用”转换,消费和成长之间的估值差也有望收敛,相对景气优势明显。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市场增速将显著大于仿制药,预计将带来医药研发支出的大幅增长,创新药、CXO板块景气度将得到长期支撑。

  中信建投陈果

  2022年宁组合外延拓展

  2021年,是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砥砺前行的一年。2022年,政策和盈利预期虽将有所波动,但资产荒下的结构牛格局并未改变。A股的两大长牛逻辑:企业转型升级和居民资产配置转移也仍然成立。因此,我们对资本市场依然充满希冀,持谨慎乐观态度。

  如果说2021年的结构主线围绕我们提出的“从茅指数转向宁组合”展开,2022年,我们认为结构上的新线索依然可期:一是围绕碳中和、中国智造等时代主线展开的宁组合核心赛道(新能源汽车、光伏、IGBT等)将持续维持高景气。部分产业链虽有分化担忧,但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受益于量增而不受价格或竞争格局恶化的确定性高增长领域,且在A股盈利中低速增长背景下,此部分细分领域仍将凸显稀缺性。此外,随产业发展动态变化,宁组合的外延也有望进一步拓展至军工、储能、消费电子以及重新步入成长期的绿电、电网等。二是茅指数表现有望边际转好,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等困境反转的消费长赛道有望在龙头提价、疫情好转和产业周期变化背景下迎来复苏。三是新一轮科技浪潮正在兴起,产业迭代新赛道如VR/AR/MR、智能汽车、元宇宙、数字经济等或将涌现新机遇。

  2022年,在风格上,我们认为景气中小盘更是不可忽视的方向。与宏观联动性不强,但受益于产业变革的中小盘投资机遇正在上升。同时,政策对于“专精特新”方向的支持亦有望增强。把握时代主线,掘金景气中小盘。整体而言,2022年的机遇仍大于风险及挑战。

  长江证券包承超

  看好中国制造业隐形冠军

  2022年可能将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宽松政策退潮、防疫从对抗转向共存的趋势下,全球经济或将回归新的“常态”,中国经济也将为下一个20年重塑起点。

  中性情景下,我们认为国内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相对独立的决策立场,流动性环境中性偏松,受海外干扰较小。我们已逐步看到“新动能”(类似于新基建等)在信用增量上开始有部分能力去对冲“旧动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拖累。偏宽的货币、偏弱但不失速的信用,依然会使得金融市场剩余流动性环境保持宽裕,我们对2022年A股市场依然乐观。

  行业配置上,长期维度,我们依然坚定看好中国制造业隐形冠军,另外看好共同富裕下大众消费品的长期成长机会。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系统和制造产业链,综合成本和技术优势突出。经历过去十年的洗牌出清,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已逐步呈现竞争格局清晰、龙头优势显著的特征。这样的机会在化工、金属材料、工业机械、消费制造等资本品和原材料领域中广泛存在。另外,看中期,我们还注意到海外资本开支的需求正逐步上行,叠加这一需求判断,中国制造中的隐形冠军将呈现较高的溢价。

  另一方面,审视全球过去40年重要上市企业资本开支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可选消费在金融危机后的10年是典型的成长期,但相比全球,大众消费的成长性却乏善可陈。未来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重点关注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提升中带来的大众消费品的成长机会。

  华西证券李立峰

  行情将由一线龙头个股向

  二三线优质成长个股扩散

  2022年A股将演绎“高质量发展牛”,精选优质赛道成为投资者的首要任务。中国经济已然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从“粗犷式”发展转向成了“高质量”发展模式。因此运行特征上,A股2022年将难以出现普涨行情,部分细分赛道拥挤成为常态。但这并不构成看空成长及消费股的充分理由,A股亦有可能依靠“细分优质赛道的板块快速轮动”来打破赛道拥挤的僵局。并且2022年A股日成交量有望延续在万亿元规模以上,板块轮动依旧较快。

  投资策略上,2022年A股投资靠躺赢“龙头”的策略并不占优,预计行情将由一线龙头个股向二三线优质成长个股扩散。行业配置上,2022年大概率将演绎“结构性”行情,“成长性、平稳性”是2022年行业配置的重要考虑要素,推荐关注消费和成长主线。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给予2022年A股行业配置建议,具体到六大优质赛道,分别为:新能源、智能化电动车、半导体、军工、高端/次高端白酒、创新药/CXO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以史为鉴,市场流动性充裕,政策层面偏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一季度A股往往演绎“派红包”结构性行情,2022年A股或将同样出现“春季躁动”。

  平安证券魏伟

  2022年A股市场

  整体波动向上

  我们认为2022年整体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再平衡+流动性边际宽松”的组合。经济方面,消费边际改善和我国出口韧性将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撑项。流动性方面,在“稳增长+通胀缓和”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有进一步打开的空间,2022年上半年将会是窗口期。社融预计缓慢企稳回升,结构上有望加大对实体产业支持力度。一方面是支持碳中和产业的发展,包括新旧产业的绿色升级;另一方面是推动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创新的枢纽,未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2022年的A股市场,我们认为市场整体波动向上,结构性方面把握创新、绿色、消费三条主线。整体来看,“经济平衡修复+通胀风险缓和+稳增长政策”的环境权益市场来说相对温和,预计2022年A股整体波动向上,板块轮动会随着产业景气和估值的变化更加频繁。2022年的重点关注方向三条产业转型主线:一是创新驱动主线,高端制造包括芯片、创新药、医疗器械、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数字经济包括5G和数据中心建设、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二是碳中和主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节能环保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投资机会的扩散,同时注意防范阶段性估值过高的风险;三是消费边际改善主线,食品饮料和美容护理板块高估值有望缓解,户外活动盈利预期转正,但消费改善幅度和节奏受疫情影响可能有波折。

  中金公司李求索

  2022年指数

  可能会迎来阶段性机遇

  疫情后的全球经济与市场大体呈现“先进先出、节奏异步、结构分化、长尾退出”的特征。尽管不确定性仍不少、市场路径可能仍有波折,但中国企业盈利增长逐步改善、市场整体估值不高,市场环境逐步有利,重在依据市场主要矛盾变化把握阶段性和结构性机遇。

  我们判断,需求偏弱、物价压力逐步缓解是2022年资产配置需要重视的逻辑。在此背景下,2022年,A股公司盈利增速可能均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疫情是否逐步接近尾声及其对各地增长及行业结构的影响也将是值得关注的因素。

  结构性地看,中国自身产业趋势与全球科技周期叠加,继续衍生趋势性机会。中国经济“新老分化”的结构转型仍在持续,产业升级趋势方兴未艾;消费升级波折前行;数字经济趋势螺旋上升;碳中和趋势下的新老能源转换日益明显等。这些在2022年依然是值得重视的结构性趋势。

  节奏上,随着政策稳增长力度加大,指数可能会迎来阶段性机遇。一季度看政策落实,保障性住房等可能是重要抓手。配置方向短期以“稳增长”为主线,中期以高端制造及消费等偏成长方向为主。市场潜在的风险可能包括债务压力、增长超调、国际关系等。

[编辑: 陈嘉宜]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网)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073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