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变更募投项目?是否“圈钱他用”?有没有侵犯股东权益?近日,因上市公司频频发布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公告,引起不少投资者连环追问。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投向既关系到企业发展前景,也关系到投资者的“钱袋子”。根据相关规定,募集资金使用一般要与招股说明书或者其他募集说明书的承诺相一致。但在企业运营中,一些上市公司在募资投向上频繁“变脸”,难免令投资者心生疑虑。
不过,上市公司调整募投项目,往往是受到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建设条件、公司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具体原因不能一概而论。投资者如果急于下定论,不仅可能对上市公司不公平,还可能损害自身利益。因而,仔细甄别、冷静分析募资投向变更,很有必要。
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可以发现,有些募投项目变更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比如,有的项目审批过程较繁琐、耗时较长,市场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变化,当前已无法顺利实施,为规避市场风险,上市公司改变募资投向以适应发展需求,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对于这类情况,投资者应给予理解和支持。生活中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常有,更何况企业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上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偏、调整资金投向,能更好地推动公司发展、维护投资者利益。
当然,也有部分公司违规变更,给投资者带来损害。比如,今年1月,某上市公司因擅自改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所募集资金的用途,且在信息披露时弄虚作假,侵犯了投资者知情权,被证监会对其实际控制人等出具市场禁入决定书。还有的上市公司将募资拿去购买理财产品,“躺在银行吃利息”等。对于这类明显违法违规行为,投资者大可果断拿起法律武器,及时投诉维护自身利益。
事实上,监管部门一直对频繁变更募资用途的上市公司倍加关注。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对多家上市公司发出问询函,要求详细说明变更募资投向的原因和合理性。在法律法规上,也对变更募资用途情形的界定、审议程序、信息披露等作出严格要求。不过,违规变更现象频现,也反映出现行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比如可限制违规企业进行再融资,或责令其将相关募资用于回购股份并予以注销等。
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同生共荣、彼此成就,投资者理性看待募资投向变更的同时,上市公司也应坚守守法合规意识,在决策投资项目时,对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论证,科学决策,尽量降低变更概率。如确实因公司发展需要变更的,则应严格遵循变更程序,及时充分进行信息披露,保证募集资金存放、使用、管理公开透明,避免引起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误解误读。
(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