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同区域围绕自身发展提出“都市圈”、“工业走廊”环圈、沿线合作途径,为区域合作翻开了新篇章。但也存在“自拉自唱”的多、合并“同类项”的少,纸上规划的多、实际操作的少等情况,整体性协调性不足。
剖析这种协作“堵点”会发现,一开始,区域内主要城市热衷“轮流坐庄”,轮值办会你方唱罢我登场,积极踊跃推介秀美风光、展示营商环境、勾勒合作蓝图。然而在新上项目中,还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错位竞争置之脑后,合作愿景沦为远景。区域分割依然存在,个别“断头路”仍然未通。后来,轮流坐庄也不可持续。究其原因,一是综合考核的指挥棒仍围绕“行政区划”而不是“经济区域”,二是不少地方的格局所限。他们更多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培育覆盖全国的增长极体系关注不足。
区域协调是协调理念的内容之一。基于经济内在联系而发展起来的各具特色的经济带和城市群,既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谋区域协作,共性的一面,不外乎设施的互联互通、民生的共享共建、生态的联防联治。个性的一面,还是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竞争,“李逵上岸,张顺下水”。从这个角度看,一地在区域内的定位越精准越好。
要实现精准,离不开合理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现代化的经济手段。比如,有的地方属于生态功能区,就应该专注于生态产品增值。对生态产品估值后,探索生态产品受益地区对生态产品输出地区横向补偿。有的地方属于能源核心区,用能地区有必要在能耗总量、能耗强度等“双控”指标上予以调剂。在沙漠深处,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之地发展新能源,既有合理的投入产出,又能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只要完善减碳核算、碳汇交易,就能带来区域协作在更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
空口袋立不起来。“轮流坐庄”是重要机制,但只有内容赋能,才能做好区域协调的大文章。
(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