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双减”政策后中小学生课余何处去? 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成为暑期“打卡地”

2021年08月27日 11:07:36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陈旦 叶扬 龙爱民

  7月24日,新华社全文公布了倍受社会关注的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双减”政策。靴子落地,社会各界反响各异。家长和孩子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暑期课外补习班不能上了之后,孩子该往何处去?近期,记者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全省首批被中国科协批准的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些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里,不时发现中小学生的身影,在“双减”政策之后,这些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正成为暑期中小学生们的热门“打卡地”。

  钱学森、竺可桢、苏步青、严济慈、屠呦呦、谈家桢……这一位位科学家是科技星空中闪亮的星,他们的卓越成就是中国科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走进钱学森故居、竺可桢故居、苏步青励志教育馆、严济慈陈列馆、屠呦呦旧居、谈家桢生命科学馆……在这些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几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科学家精神,变得可亲可感。

  访客人数比往年更多

  位于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腾带村励志路的苏步青励志教育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以苏步青命名并冠以“励志教育”的名人专题馆。本地人亲切地称之为“苏馆”。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以圆锥形筒体为核心,沿周边布置庭院与展览空间。建筑内部主要由展陈厅、公共大厅、报告厅、技术用房及办公用房组成,集文物展示、文物收藏、文物研究、科普宣传、学术交流于一体。

  据苏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每年接待12万访客,其中平阳境内的中小学生占了一半。除去因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去年暑假,今年暑假一个多月接待的访客人数已经超过了前年暑假。

  每年暑假苏馆都会推出免费的科普夏令营活动。今年的科普夏令营招收了127人次,数学思维训练、创意绘画、图文启蒙弟子规、软笔书法入门、围棋基础入门……内容丰富有趣,给孩子们留下了快乐又有收获的暑假记忆。

  严济慈故居位于金华东阳市横店镇米塘社区下湖严小区,由2幢独立院落建筑组成。严济慈纪念馆则位于东阳市横店镇角尖山,纪念馆七大组成部分依山而建,次第布局,复原严老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建筑布局,展现严老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

  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暑假中学生访客占了大部分,今年暑假的学生访客比往年更多。学生访客除了瞻仰大厅中严济慈的青铜塑像,还会详细浏览展室里珍贵的历史照片、资料、书刊。

  谈家祯生命科学馆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尚志路7号,馆内有3个展厅,从故乡与童年、少年的天问、生命的密码、闪耀的行星、永远的华章等多个维度介绍了谈家桢的生平和成就。馆内陈列了许多谈家桢生前的手书和物品,令人深刻感受到他对待生命科学事业的严谨和毅力。

  为了进一步发挥场馆科普教育的功能,让未来更多青少年对遗传学、生命科学产生兴趣,馆内打造了以“细胞王国”为主题的科普体验馆,借助全息投影、多媒体等手段,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进行了生动直观的呈现。

  自6月5日开馆以来,谈家祯生命科学馆接待了多批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学生访客,虽受今年疫情影响不能达到最高接待人数,但这座能体现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展示和能互动的科普体验馆,在宁波拥有了一定知名度。

  感悟精神和人格魅力

  竺可桢故居坐落于绍兴市上虞区东关镇西大木桥头,是一座面临市河、坐南朝北的典型的绍兴水乡民居,现已作为上虞区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台门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砖木结构。作为浙大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任校长,竺可桢在这里出生、成长,这幢民国老建筑吸引无数浙大学子来此瞻仰、缅怀。

  据了解,今年暑假中,虽受台风和疫情影响,竺可桢故居接待访客并不少于往年,亦接待了几百名组团而来的浙大青年学生。前些天,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赴上虞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就到了竺可桢故居详细了解这位老校长的生平事迹,进一步感受他孜孜以求的求是精神和历久弥新的人格魅力。

  坐落于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的姚宅,是屠呦呦儿时居住、成长的地方。如今的姚宅是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有建筑前后楼屋两栋,后面一栋展区对于各个时期的屠呦呦作了详细的介绍;在2楼的科普体验馆里,可以看到简易版的提取青蒿素实验室装置,以及一些青蒿素的书籍模型等等,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提取青蒿素的实验。在浓荫遮地的小院子里,种植了一小片黄花蒿,旁边是少女屠呦呦的雕像。

  自5月1日对公众开放至今,屠呦呦旧居已接待了5000余位访客。暑假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多个学生团队来此寻访屠呦呦的少年印记,通过详实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及珍贵实物,了解屠呦呦的事迹,感悟其科学家精神。

  采访回来话“基地”

  实是求事地说,原来只是想去了解一下暑假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的运行情况,让我们感觉到惊喜的是,因为“双减”政策来袭,这些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正成为中小学生暑期的热门“打卡地”。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学生走进这些地方,聆听科学家们成长故事,了解科学家们成才的经历,传承学习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

  记者探访的这几处“基地”方面均不约而同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场馆服务和科普展教功能,配合或开展更多的科技教育活动,为“双减”后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生活,更好地陶冶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科技学习兴趣。

  在采访中,大家也纷纷认为,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要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好去处,还有好多路要走。比如现在全省才6个基地,分散在全省各地,相对全省这么多学生来说实在“僧多粥少”。浙江著名科学家众多,是否可以进一步挖掘拓展。再比如现在各场馆讲解内容大多停留在科学家的生平、成就上,对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故事挖掘不够,体现不充分。还有,现在是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是否可以将这些基地“搬上网”“网成线”,让更多的人能在网上访问、网上参观。

  见习记者 陈旦 本报记者 叶扬 通讯员 龙爱民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