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科普知识  -> 正文

挥不去的高考梦魇,也许只是你逃避生活的借口

2021年08月05日 11:21:0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祝 杰

  心理话

  随着各地高校陆续发出录取通知书,今年这场举国大考缓缓落下帷幕。不过,对于有些人而言,高考似乎一直未曾真正结束。不少成年人在高考结束后多年,仍会被有关高考的噩梦惊醒,比如梦见自己忘带2B铅笔或者梦见自己少答了一页卷子等。那些记忆和梦境不断浮现,人们仿佛被囚禁在那段时间的牢笼里。

  网络上,有些网友将此种表现称为“高考后遗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高考即便过去了二三十年,对于某些人来说仍是梦魇?他们又该如何摆脱这挥之不去的阴影呢?

  陷入痛苦记忆是PTSD的表现

  个体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持续性地重新体验负性事件(比如经由梦境回忆创伤性事件)并感受到强烈的痛苦,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换句话说,对于这些持续性深陷高考梦魇的人,高考可能已经成为他们的心理创伤。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创伤是个体在遭遇到突发性威胁性事件后所引发的强烈情感反应。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现,很多返乡士兵都被战争伤痛的记忆反复侵扰,这使得他们很难继续正常的生活。

  通常情况下,地震、海啸、战争、虐待等严重威胁性事件的亲历者多会出现PTSD。而高考虽然也是一种压力事件,但是相较于天灾人祸,它引起PTSD的可能性较低,绝大部分考生都不会因为高考而罹患PTSD。可是由于每个人的备考、参考经历不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高考也可能成为少数人的心理创伤。

  深受“一考定终身”观念所害

  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人并非活在同一个世界,而是活在自己诠释的世界里。例如,一个3岁孩子丢失了天天抱着的玩具熊,该事件或会对这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致命打击,其痛苦程度不亚于成年人与挚爱分手。因此威胁性事件的打击程度,不仅取决于威胁事件的客观强度,还取决于当事人对于该事件赋予了多少主观意义。

  有很多学生在高考失利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低落心境,不断责备自己“为什么当初不选另一个答案”“这么简单的题,怎么当时就想不出来”……他们对高考失败持有灾难化预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而这背后,可能是因为许多考生持有“一考定终身”,这种被都普遍宣扬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灌输,在高考之前,也许能多少增加学生们的危机意识。不过一旦高考失利,这种观念就会像炸弹一样,给那些深深内化这种信念的孩子带来强烈冲击。因为在他们看来,考场失利的自己无异于被判了“死刑”。他们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绝望感,一遍遍回想失败的原因以及可能的灾难性后果。而这些反复的灾难化思考,可能无形中增强了高考这个事件的压力强度,当压力大到超越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时,就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这可能就是很多人多年后,仍然会在午夜梦回考场的原因。

  如果个体持续多年都深陷这种泥潭不能自拔,那么最好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以进行创伤疗愈。

  创伤可能是个体维护自尊的方式

  不过,一般个体对于高考失败的灾难化预期,将会在随后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修正。毕竟,高考后的生活会告诉我们:一次成功不代表整个人生的成功,一次失败也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一些人不甘被挫折打倒,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走进了梦想的院校;另一些人接受失利的结果在其他道路上,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但也有些人即便考上了大学,却因自身懈怠而失去了光明的前途。这些都表明,高考不可能对人生起决定性影响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把“如果当年考好了,我早就……”这种话挂在嘴上,即便在高考结束后二三十年,心里仍觉得高考是道过不去的坎?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当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后,就需要面对人生的三大挑战:工作、友谊与爱情。如果个体拥有足够的勇气,就会直面挑战,可如果自卑感过于强烈,甚至到了“自卑情结”的程度,个体就会试图从挑战中逃离。而为了使自己的逃避行为顺理成章以维护自尊,他们就会从记忆中调取能将逃避行为合理化的经验。

  基于这一理论,那些走不出高考阴影的人,可能因为无法解决当下困难,才调动出了与高考相关的记忆作为逃避的借口。对于这类人而言,与其说他们“不能”从创伤中脱离,倒不如说他们“不想”从创伤中脱离。

  因此,如果是阿德勒所言的这类情况,那么当事人与其继续纠缠于“如何疗愈创伤”,倒不如直面自己已无法改变的事实,积极寻求当下挑战的解决之道。假如现实困难得到了解决,那作为逃避借口的“高考后遗症”也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可能相应的症状也将随之消失。

[编辑: 陈路漫]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