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更多人意识到,中医不是‘慢郎中’,它不仅能调养身体、治慢性病,在治疗急性病和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中也有显著效果。”
中医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以往的数百次疫情中发挥过作用。“后来,中医药能救治急性病的认知逐渐淡化,导致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一直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仝小林说。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谈及中医现代化,仝小林认为,这不仅是指诊断仪器、客观指标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做出研究策略调整,为诊疗现代疾病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医药现代化中最核心的任务。”
具体来说,就是中医要能解决现代疾病中疑难、复杂,以及西医疗效不明显的问题。比如,用中医治疗老年病、慢性病、多系统代谢性疾病、心因性疾病、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等多病因、复杂病因和不明病因疾病。
仝小林表示,现代医学对疾病发展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对中医启发很大。
“所以,要在现代医学和现代药学基础上,对中医药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借鉴现代医学诊断成果构建中医的诊疗体系,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构建现代本草体系。”仝小林说,“在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这两套体系相互配合从而发挥最大疗效。”
西医针对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中医注重的是调整人体的状态。仝小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擅长调态,即从宏观入手判断疾病状态,改善疾病发生发展的环境,使体内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涌现出很多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经典案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急腹症治疗研究、小夹板固定术、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等。
但中西医结合还没有达到整体上的结合。仝小林表示,中西医结合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如何结合;二是中医的“宏观”与西医的“微观”如何结合。“在这种背景下,汇通中西医的诊疗模式——‘态靶辨治’体系应运而生。”
“态靶辨治”体系覆盖中医诊断、用药及剂量三个核心环节。“这一体系基于病与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明确中药量效关系等思路,使中西医特色优势得以互补。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多发病领域已经获得验证。”仝小林说。
谈及中医药发展方向,仝小林强调要做到“守正创新”,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代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