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5月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40693.8万剂次。
新冠疫苗接种超4亿剂!除了接种只打一针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很多人已进入接种第二针的“时间窗口”。
在已经或者将要接种的人群中,新冠疫苗第一针和第二针之间的接种间隔不一而同:在年初接种的人中,不少人间隔14天接种;3月29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中又规定,灭活疫苗两针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在3—8周,重组蛋白疫苗相邻两针之间最好在4—8周,第3针最好在开启接种后的6个月内完成。
这些长短不一的间隔时间究竟是怎么回事?间隔长短又对新冠疫苗的功效有什么影响呢?
研究表明,3周后效果更好
新冠疫苗第二针从原来的最短间隔14天变成3—8周内完成接种,是为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临床疫苗学专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回复科技日报记者:效果会好一些。不同接种程序下,疫苗激发抗体的效果可以通过设计临床试验获得,例如通过检测包括中和抗体浓度在内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
“疫苗的保护效率会受到包括疫苗免疫程序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确实在三期临床试验研究中观察到,如果采用更长的接种间隔,保护效果可能会更好。”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刘沛诚表示,此前虽然临床研究阶段免疫程序是间隔14天的程序,但是后续调整为推荐3周以上的接种程序。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此前在临床试验阶段也探索了不同接种程序、不同接种剂量的方案,结果同样显示,间隔3周和4周的效果最好,免疫的持久性、抗体阳转的水平、抗体平均值等各项指标均好于间隔一周和两周。
一两天就有反应了,为啥三四周才续种
那么二周和三周为啥会有区别?也可能很多人会纳闷:注射第一针之后一两天就有反应了,为啥抗体起效果要好几周?
事实上,疫苗进入到身体里了以后,细胞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告诉机体有入侵(疫苗是模仿病毒的无害入侵)、开始生产抗体、机体筛选最有效的抗体、大批量生产抗体等很多步骤。
疫苗进入,启动了体内的一连串连锁反应。B细胞识别抗原,自身变形成了“浆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的中和抗体。但是平时这种浆细胞很少,关键时刻要形成“人多力量大”的气势, B细胞首先自我增殖,产生大量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随后,这些细胞开始产生抗体。
这些加足马力开工的工作周期相对较长。
而身体感觉疲劳并有轻微感冒的症状是因为免疫细胞那时候刚认出来体内有感染发生,通过释放Ⅰ型干扰素来吹响“集结号”,集结现存的“卫队”。这个过程相对较短。一位基础免疫学者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Ⅰ型干扰素的大量产生是让人产生疲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见,疲乏有反应和中和抗体的产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更像是“戍边部队”的快速集结做前期抵抗,后者则是包括征兵、练兵、有针对性集结形成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的批量中和抗体的全部过程。
明白了疫苗进入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二针即使超时也不会白费,无需重新开始接种,因为体内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已经产生了,第二针只是催促免疫系统再加把劲。
也正因此,两剂的接种间隔略长一点、略短一点对疫苗的保护效力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总体而言,据现有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灭活疫苗完成全部两针注射后14天可产生高滴度抗体,形成有效保护,且全人群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9%。
群体接种安排需综合调度
新冠疫苗的群体免疫策略需要进行涉及疫苗生产、接种服务、接种组织等诸多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短时间内生产如此大量的疫苗,不仅生产工作需要有序而紧张地完成,而且需要有组织地实施调度和接种工作部署。因此公众在进行第二针接种时可能会遇到与剂间间隔相比稍长的情况。
针对有群众反映疫苗的第二针接种有困难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在此前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第二剂疫苗的接种,相关部门一方面在制定疫苗分配计划的时候优先保证第二剂次疫苗的接种需求,另一方面,按照《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的要求,灭活疫苗第二剂次可以在第一剂次接种后的3—8周内完成,特殊情况下相同技术路线的不同生产企业的疫苗可以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