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针指向下午两点的时候,李青龙深吸一口气,大步走向讲台。此时的台下,他未曾见过的5位业内“大牌”专家已准备好聆听汇报。在接下来8分钟时间里,这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智能化研究中心工程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打动5位评审专家,乃至向他们证明,自己有能力揭榜,圆满完成项目。
这是4月25日,山东省农科院“揭榜”现场。来自山东省内58个入围团队,将同台竞技,激烈角逐,而残酷之处在于只有29个团队可成功揭榜,这也意味着另外29支团队将要被淘汰。
李青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我们年轻的科研人来说,这真是一场大考!”
揭榜制,对科研人来说是一场考试,对制度设计者来说,也是如此。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对“科研揭榜制”的探索成为一致行动。在全国上下的探路者中,山东省农科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
“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山东省农科院科技管理处处长刘开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次“考试”是国内农科系统率先实施“揭榜制”。经过探索,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在全国农业提质增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破四唯”等方面,山东省农科院在全国走到了前列。
记者了解到,上述“破四唯”,是山东省农科院改革的核心,就是不唯学历,不唯帽子,不唯论文,看能不能干出实效。刘开昌强调:“我们要做的,就是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身。只要你能干成,就用年轻的,在这方面,让有能力的人,来自生产一线的人,来干这个事。只看能力!只看实效!”
有实力,才能接得住。同场竞技过后,专家现场打分,当即揭开榜单。
记者注意到,“小麦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一项,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揭榜主持。“80后”研究员曹新有是该院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其手握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项,育成小麦新品种9个,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的济麦44转让金额创我国小麦品种转让金额之最。
“在以前,科研项目论资排辈现象严重。项目小、团队散的情况也比较突出。跟老一辈高水平专家相比,青年科研人员很难获得相关科研项目。”曹新有告诉记者,经过这次揭榜,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攻主业。
他说,这次改革以后,首席专家拥有了“组阁权”,他们可自由地根据创新需要,来找国内优势的科研单位或团队合作,开展一系列科研创新工作,因为这29项揭榜任务有3000万元的科研经费保证,所以他们不会为经费而愁,可以安下心来做科学研究。
刘开昌总结道:“这次揭榜制,对他们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能够给他们打造一个真正公平、公正的同台竞技的机会,使40岁以下的,想干事,能干事的科研人员尽早脱颖而出。”
实际上,本次29项“揭榜制”科研任务的出炉过程并不简单。
山东是农业大省,但大成果、新技术的供给与农业大省的体量、需求还不匹配;同时,科技成果与产业契合度仍存在问题。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在本次揭榜制之前,山东省农科院通过在全省开展“山东农业产业科技需求大调研”活动,共征集到农业“卡脖子”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新兴交叉学科等两类“揭榜制”科研任务100余项,经国内产学研各方面知名专家评议和征求本省行业主管部门意见,最终凝练出29项“揭榜制”科研任务。
4月6日进行公开“张榜”,到报名截止日,70名青年科研专家踊跃牵头申报29项任务。经过受理公示后通过形式审查、网络初评,最终确定58个团队入围本次揭榜评审。
刘开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次29项任务,项目支持经费近3000万元,重点破除原先项目小、团队散、解决实际问题效率低等问题,构建“攥起拳头办大事,协同创新搞研发,支撑产业力度强”的科研组织模式。下一步将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建立奖惩制度,对不能较好完成任务的,取消下一年度申报资格,并收回部分项目资金。
上述种种也意味着,揭榜之后,能完成任务的,继续加大支持;完不成任务的,也要承担相应后果。可谓“压力与动力同在”。
在8分钟的答题时间里,李青龙最终凭借创新实力、创新思路、攻关路线、解决科技问题的真本领等“硬实力”成功揭榜。但现在还不是他长舒一口气的时候。
项目设定了时间表,难题一个接一个,挑战才刚刚开始。
大家拭目以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