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从“产业高原”到“创新高峰” 高新区亟待探索新型评价体系

2021年03月29日 09:19:2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军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在“十四五”期间将承担重要使命。其中,根据地区资源禀赋与发展水平,探索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建立分类评价机制,是构建我国高新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先手棋。

  从综合性评价转向创新型特色评价

  引导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首先应当在园区评价体系中探索特色发展分类评价。以部分园区为试点,从过去综合性评价体系向若干个创新型特色评价体系转变,强化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产业创新成效。

  一是适度缓解经济考核压力,以创新实力论英雄。创新和产业需要耦合发展,现阶段高新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创新引领工作。创新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创新必须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高新区是我国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业难题的主战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开区和高新区是见证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块金字招牌,两者发展各有侧重,经开区着重国民经济重大产业及项目,而高新区则更重视高端技术和创新产业,但现实中,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或招商绩效考虑,部分高新区产业“低新化”现象仍然存在,背离了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以部分高新区为试点,聚焦创新引领,发力“卡脖子”技术及产业培育,适度缓解地方政府对高新区经济考核压力,真正做到以创新实力论英雄,将部分园区在“产业高原”的基础上打造成为“创新高峰”。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应聚焦产业和创新成效,弱化手段和过程考核。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为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特殊政策”和“不同特色”是高新区的立身之本,也是高新区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进入新时期,部分高新区和城市功能区实现融合发展,由于缺乏体制机制创新,高新区的品牌效应逐渐淡化。评价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在于成效,即是否真正推动高新区内的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应积极鼓励各高新区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体制机制改革道路。

  开放合作评价应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层面

  高新区探索开放合作创新评价,应同时注重国内国外两个层面。

  国内方面,头部高新区开放合作模式应从贴牌生产转为合作研发。当前,我国高新区发展不均衡,中关村科技园等6家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但仍有69家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收入不足千亿元。虽然不同地区高新区的合作层出不穷,但目前大多停留在“挂牌子,学样子”阶段,部分高新区的合作模式仍以头部园区向低水平园区“慈善式”帮扶为主,没有形成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摊的可持续合作机制。因此,构建国内高新区间的新型开放合作体系,首先应建立园区层面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园区”等多层次、多阶段培育体系,然后再发挥市场化力量,推动园区有序、深入和可持续合作。

  国际方面,高新区应更加注重国际创新人才网络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国际创新合作的关键就在于吸纳全球人才。在欧洲,一个普通的糖尿病研究中心,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的资助,能够“链接”比利时、法国、荷兰等国的数位糖尿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和来自中国、美国、南非等国的数十位博士生,一年开展超过50次的会议交流,超过两个月的实验室学生交换,超过30篇未发表论文成果的共享等等,国际合作创新已经成为欧洲科技创新的基因,人才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链接”能力作用突出。在我国,不少高新区同时拥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领军企业,应在国际创新人才网络建设上率先突围,开拓高新区国际创新合作新局面。

  引导高新区打造“首位产业链”

  当前,部分高新区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产业链及创新优势不明显,高新产业显示度不足。为此,新型评价体系应引导高新区集中主要政策资源,聚焦优势产业,打造“首位产业链”。鼓励探索新型创新管理机制,引入高新区层面的“首席创新官”制度,着力培育园区创新环境。

  聚焦“首位产业链”,就是要增强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安全性、畅通性和主动性。2019年9月,浙江省推动开展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以主要领导为“链长”,以杭州经开区的芯制造产业链,宁波经开区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等27家开发区作为试点,显著提升了浙江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占位。各地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首位产业链”,是针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精准研判。因此,高新区在探索新型评价体系时,应结合园区基础,进一步突出“首位产业链”的重要性,以此确保高新区产业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链安全性、畅通性和主动性。

  建立主要领导负责下的高新区“首席创新官”制度,着力培育园区创新环境,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耦合下的政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近年来,各大园区耗巨资引进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高端人才,但如何确保顶尖人才在园区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有待深入研究。过去,“筑巢引凤”这一思想常常被我们用来指导招商,然而高新区进入转型发展的今天,建立“创新凤巢”远比引进几个“帽子人才”更符合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过去,补贴政策成为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而现如今,通过大国重器实验装置、优质子女教育、活跃的创新氛围和灵活的融资等多样化方式吸引一流科学家和企业家逐渐成为主流。构筑“创新凤巢”本质上就是培育卓越的园区创新环境,然而因为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和缺乏定量评估依据等原因,园区创新环境建设始终未得到园区的高度重视。为此,可借鉴浙江在经开区中普遍推行的“链长制”经验,建立高新区主要领导负责下的“首席创新官”制度,协调创新发展的上位规划和政策资源。

(李军强)

[编辑: 王航飞]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