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风文化的持续风靡,让埭溪镇街区的古老“记忆”复活了。位于上强村茅坞街一角的张记秤店,便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纪30年代张汉良的爷爷李云根在德清开秤店,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乡市场逐步淘汰“16两”计量的杆秤,张记秤店也开始经销、维修电子秤。
闻名世界的中国度量衡文化在50平米“小而美”的店铺中,似乎并未遭遇岁月的雨打风吹,依然传承不息。墙角处安放着第一代做秤人的挑货担,墙上挂着各种制式的旧秤,桌上摆放着不同克重的石秤砣。角落里,竖着镇上人家搬新房、要丢弃的旧秤——都被张汉良要了来。长达一米左右的秤杆上,秤钩多了绿色的铜花,蒙上了灰却依然笔直。
63岁的“匠人”张汉良正埋头制秤:钻孔的旋子缠上绳,在手上翻飞自如,精致的小孔没一会儿便出现在秤杆上。他一手拿锉刀、一手拿细铜丝,将铜丝插入秤星孔,用刀掐断,敲打拍实,一个锃亮的秤星就镶在了秤杆上。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等十几道工序不紧不慢,一样不落完成。
“力求体现民风乡俗的纯正、地道。”埭溪镇城建办负责人表示,今年该镇突出“美丽城镇”创建在整治规划编制中的权重,镇干部带头走街串巷、查阅典籍,让历史建筑原貌、江南风物、非遗传承、村规民俗等文化美的元素在老镇区完整保留和现代恢复。
“‘张汉良’是良心秤。”张记秤店有口皆碑。原来,无论是电子秤还是杆秤,让“张记秤”历久弥新的根本还是诚信经营的“三字经”。张汉良说,曾经有位俞姓老板多次找到爷爷李云根做“短秤”,并提出愿意多出几倍价钱,均遭严词拒绝,即便是在家庭困难、因病卧床的时期也是如此。也曾有老板拿出高于市价5倍金额要父亲张山泉在刀口上做些“手脚”,做一杆“与众不同的秤”,亦遭回绝。
“一杆秤,秤出来的是重量,更是人心。”秉持家风,张汉良先后获评“中国好人”“浙江省道德模范”。他表示,乘着文化自信的东风,后续想在工艺衍生品方向尝试,将一杆实用性老秤赋予新的符号内涵。
为充分发挥张记秤店诚信商铺示范带动作用,当地大力推广文明诚信经营理念,实现文明指数星级评定动态管理,去年以来,埭溪镇深入开展文明示范街建设,将评选出来的文明诚信经营示范户进行评星展示。在持续性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提升改造工作推进过程中,这里的记忆街区特别注重对张记秤店、理发匠、百年汤包店等良心商家的扶持,让人们重拾老街记忆,为时尚小镇增色。
在上强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远近闻名的泥塑达人许良国踏进第二课堂,手把手地把30年工艺美术技艺教给孩子们。
春寒料峭的早晨,老街行人稀少,但糕团部汤包店却门庭若市。揭开蒸笼的那一刻,热气带着猪肉的鲜香升腾,这里有食客们寻找的儿时味道。随着近年来埭溪汤包从乡村“包围”城市,近百家汤包连锁店悄然遍布湖州城区,汤包店亦成了埭溪人眼中的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赵琦 通讯员 何伟卫 陈子博 林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