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卫星的设计寿命是4年,目前已经在轨运行3年8个月,状态良好,预期可运行约8至10年!”2月19日,在“慧眼”卫星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说。
“慧眼”是我国首个X射线天文卫星,上世纪9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惕碚等人提出,2011年由国防科工局和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正式立项,2017年6月15日于酒泉发射运行,卫星总质量2500公斤,轨道高度550公里。
“慧眼”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师宋黎明介绍,“慧眼”卫星星务功能正常,可以为载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卫星姿态控制正常,各类观测计划可以有效执行;星上有主备份的硬件设备均处于主份状态。
“目前卫星轨道高度约为547公里,衰减约3公里,星上剩余燃料约165公斤,预计可支持8年至10年的在轨运行。”宋黎明说。
在科学观测与数据发布方面,宋黎明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底,“慧眼”卫星已累计在轨运行约1300天,期间共安排定点观测2384次,小天区扫描观测2062次。累计产生有效一级定点观测数据产品2335条;分五个批次公开释放一级数据产品1869条,共计约10.1TB;数据公开率超过78%。
“慧眼”卫星(中科院高能所供图)
自“慧眼”发射升空以来,在黑洞、中子星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7年8月17日,在双中子星并合产生引力波及电磁对应体事件中,“慧眼”卫星成功监测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对其电磁对应体的伽马射线辐射性质给出了国际最强的限制。2020年8月10日,“慧眼”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刊发成果,直接测量到迄今最强宇宙磁场。2020年9月21日,“慧眼”在《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成果,发现距黑洞最近的相对论喷流。2019年8月21日,“慧眼”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上发表成果,成功进行X射线脉冲星导航在轨实验。此外,《高能天体物理学期刊》还以专辑形式发布了“慧眼”部分技术和科学结果,共包括21篇论文。
根据美国NASA ADS(天体物理数据系统)网站统计,“慧眼”的学术论文总共被引用超过2000多次,2020年当年直接利用慧眼观测数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有44篇。
宋黎明表示,“慧眼”开拓了黑洞和中子星双星系统硬X射线快速光变和能谱研究的新窗口;以最高灵敏度和数据质量发现快速射电暴的高能电磁对应体,提供了最丰富的高能辐射信息;完成了国际上最高精度的脉冲星导航试验,为航天器自主导航进行了重要技术探索和验证。
“后续,‘慧眼’还将持续提升工作效率和标定精度,促进科学产出。”宋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