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什么有的人有时外向、有时内向?为什么有的人遇见熟悉的人一秒变“话痨”?这样的人到底是内向还是外向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吴冬媛与密歇根州立大学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学院副教授Jason Huang合作研究,发现了“他人引发的外向性格”这一性格特质的存在。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个体差异杂志》。
人们常用外向或者内向来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性格。有趣的是,人们也常常发现一个人的外向或内向性格并非固定不变的,性格的具体外在表现是依赖于情境的。当个体感受到环境中的其他人是友好的,他们就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外向,更愿意和别人交谈,也会表现得更为积极、热情。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外界友好程度的感受及反应所形成的动态变化模式可能有所差异。研究者在这个研究中就将这样的个体差异作为人格研究的新视角。
研究人员进行了精心的实验设计来量化研究这一日常的心理学现象。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83名大学生参加为期3周的实验,并采用经验采样的方法收集数据。在实验开始时,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人格测试,包括一项对于性格外向程度的测量。之后连续3周,研究人员每天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们联系两次,以记录他们最近社交互动的特征。
研究发现,“外向不仅是一种性格特征,也是一种适应性的动态反应模式”。即使是害羞或安静的内向者,也可以在某些社交场合中运用外向性作为应急手段。研究人员把这种适应性倾向称为“他人引发的外向性格”。这样的适应性的反应模式与传统的外向特质存在着较低相关性,并且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黄辛 孙睿)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7/1614-0001/a000339